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一、前言/動機 2015年夏天回到童年的故鄉尋找兒時舊回憶,於是我循模糊的記憶找到台南市新營區延平路上的「康樂大戲院」,斑駁的外牆與電影看板,破碎的窗戶及休業的公告... 我魂縈夢繫中,那造成萬人空巷【藝霞歌舞團】是當時標榜媲美日本寶塚,清一色由女扮男裝的華麗扮相演出而著稱。那梁山伯與祝英台淒美的愛情故事藉由現在看來粗糙的乾冰技術及濃濃的明星花露水香氣伴著一對很假很假的蝴蝶飛進我幼小心靈的記憶寶盒中。 但今這一切已成追憶...。 「我的少女時代」-五專時在同學口耳相傳「花少少的錢就能看二部片子的好康」,在當時只有鮮少零用錢的我可真是心靈饗宴呢。在窮極無聊的下午時光,和三五同學搭車過懷恩隧道、溝子口轉個彎,在同學熟門熟路的引領下找到了【巷內好物】,買了票就可以吹著很冷的冷氣度過漫漫的夏季青澀歲月。 再次與她相遇我已是兩位小學生心目中恐怖的虎媽,有不願意錯過的片子,總耐心地等到院線下片輪到光明戲院上映時,買上一本打過折的套票,可以享受一下午的親子時光。 雖然孩子老是抱怨她的"老態龍鍾",這些抱怨通常被我用爆米花和熱狗給打發了,殊不知她可是老媽我省錢的法寶。再次與她遇已是2015.10.18「鯉魚山鄉土踏查」的終點站,匆匆一撇往事一幕幕如放映片慢速播放著,於是我選擇她為這次報告的主角,讓我好好地聽她敘述著她的美麗與哀愁。 二、光明戲院之美麗與哀愁 光明大戲院的誕生: 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原台北縣木柵鄉升格改制成台北市木柵區,這對木柵區來說是一個邁入繁榮發展新的里程碑,這時在木柵路一段巷弄中一棟嶄新的戲院與周邊市場一風光開幕。她就是木柵「光明大戲院」。(註一) 成立之初因設備新穎,又位於考試院、銓敘部、革命實踐研究院...公教機構旁,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期間不管是正統院線片播放、布袋戲、歌仔戲、歌舞團、甚至是萬人空巷的巨星隨片登台...一幕幕的庶民風情畫,由她紀錄譜寫著一部活生生的庶民史。期間恆光橋頭的「木柵戲院」因不敵她的閃耀風華因而黯然下台。 光明大戲院的力圖轉型: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民生娛樂需求日新月異,交通路線的四通八達,又因民國76年底(西元1987年)的一場惡火,使原本就競爭激烈的環境更加的險惡。但業主仍力圖振作,重新裝潢成4廳,成為聯映4片的二輪片戲院。她,仍堅守崗位的守護鄰近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中國市政、東南工專...的年輕學子打發求學過程中無聊苦悶強說愁的青春歲月。她也是鄰近家庭主婦買菜歇腳喘息的中繼站,更是長青族們的充電與消磨時間的好去處。更值得一提的事:她是隔壁「中山小學」兒童節的仙杜瑞拉神仙教母。有十幾年的時間在中山小學校長劉美淡女士本著地方產業需要支持的理念,遂以包場方式,編入特色課程中。在兒童節當日安排學生們如戶外教學方式徒步至光明戲院觀看一部好電影,並以觀後心得在說話課中發表的方式支持著光明戲院。在當時物資貧脊的年代一部好片加上一支甜筒即是最好的獎賞。可見當時劉美淡校長的用心了。(註二) 光明大戲院-無奈黯然的內部整修: 隨著都市交通建設的陸續開發,台北市捷運的棕、綠、藍、黃、紅...五顏六色的路線陸續完工通車,不但搞得市民頭昏眼花,也發揮的大眾運輸網的威力,隨著路線通車周邊摩兒一個接著一個地開,百貨商場林立,應有盡有一應俱全。錢潮、人潮如江浪般快速挪移,滿足著人們驛動的速食心。…
永興廟位於和興路中段、埤腹核心地帶,鯉魚山南面的半山坡上,名為「永興廟」卻是供奉土地公的廟宇。永興廟已有150年以上歷史,最初為一福德正神石碑,之後才建廟。該福德正神石碑今仍置放於石質香爐後供民眾祭拜。 永興廟外觀,廟旁受保護老樹為擎天樹 香爐後方為最早的福德正神石碑 在永興廟廟前有兩方石碑並立,都叫「福壽碑」:較新的福壽碑立於民國58年,碑文清楚,是在讚頌福德正神土地公庇佑地方的功德,信徒捐獻土地建廟永久奉祀,祈求地方永興,人壽年豐,並將獻地建廟的信士列榜刻碑永誌紀念,碑文曰: 福壽碑〈橫幅碑名〉 和興里永興廟捐獻土地紀念碑 偉哉大哉,福德正神;廣施恩澤,保民四方; 神功浩蕩,物阜民康;境內清泰,賴我神光; 推仁錫福,惠我梓邦;謹獻土地,以壯廟堂; 全里感戴,常兆隆昌;願神庇佑,時降吉祥; 人壽年豐,百事興旺;馨香頂禮,永祀無疆; 獻地信士,書列左傍;聊表虔誠,藉誌不忘。 信士 劉宗塗 敬獻…
位於景美街140號裡有住一位修錶的長者,名叫高樹穀民國19年生排行老八。其父親高春定原先在景美橋頭開立信美鐘錶行,因景美橋改建道路拓寬被迫搬家到景美街146號承租,後來有錢再買景美街140號即現址,先前140號是土桷厝平房,於民國56年店家重建成現在樓層的模樣,高樹穀的雙腳走路不穩,是小時候躲跑空襲從火車上跌下,招火車輾傷小腿及腳趾頭的關係,樹穀母親平日在家幫樹穀看前看後,打掃店面民國80年左右過世。平日樹穀就坐在店面修錶工作檯,很專注在修理手錶,只要你一靠近,就會閒話家常,鄰家小孩如數家珍一一唱名,問結婚了沒,目的就是想要幫人牽線做媒,聽說高李秀英(即樹穀太太)與兒子高尚賢住萬隆新房子,平日在公館做服飾買賣,由於高樹穀不習慣去新家住,也就沒去和老婆李氏合住,於是吃東西就只好外買, 高樹穀先生牙齒不大好,吃東西消化不好,長期飲食營養不均衡,結果民國102年沒預警就病倒住院,之後就沒有出院了,記得我送修的手錶就被送到恆德藥房等人認領,相信一定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必須到恆德藥房那兒去認領回手錶。高樹穀老先生對於景美大大小小的事非常清楚,常常聽到他與人和善的一面,我母親也很喜歡去他店裡聊天,那兒像是情報交換站,凡是景美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可在這而探聽一下,相信少了這個修錶大師,景美街就少了八卦話題站,也少了個技術傳承的商店了,實在可惜。
南芳食堂位於景美街148號為兩層樓洗石子建築,前身在日治時期是個麵攤,老闆是高綢女士經營,位在景美街與木柵路口,許興泉豪宅對面,每天有熙來攘往的人們,都為填飽五臟廟而來,主人翁高綢女士在賣切仔麵,可配酒菜的麵攤,由於無生小孩收養2女當養女之後招贅,經營麵食湯頭好吃價格公道,提供素民吃的便利,加上位處交通要道上木柵景美交叉口,有輕便車經過及渡口上岸處,有很多做完工作的散工、礦工提供飲食,相信生意一定很好。於是賺到錢就購地於民國36?年,建了餐館並取名南芳食堂,當時是何等的風光,一做就好幾十年,直到民國71年木柵路一段拓寬將房子側身削去一大半,後來又作人行道再縮減一些,於是店面根本無法好好運用,實用性就漸漸沒了,曾經有做其他用途,但是實在面積太小,經營都不怎麼樣,後來鐵門都關著,原來在十來年前由於其兒子過世,將土地給賣給了一家建設公司,由於南芳食堂隔壁景美街146號也已經賣了,於是為了不傷和氣,近兩年兩家建設公司接洽商量後轉手成功,雖然面積還是不夠大,但是確定將來一定會改建,相信未來可見到像許興泉大廈一樣漂亮的房子才是。
位於景美街113號的恆茂藥行,在招牌上不忘以注音符號加注是很有趣,使人皆可朗朗上口,在以前受教育不是普遍時代,實在很受用。早期恆茂藥行的老闆是張水柳的外祖父鄭明賢,他的醫術高超精於小兒科,因罹患重病只能躺在床上替人把脈、問診,沒辦法起身抓藥,無奈只好出高薪,想聘請一位精通藥理的人來幫忙抓藥。張水柳的父親就在這樣機會裡,來到恆茂藥行從操舊業,原先在木柵已經習得中醫醫術又因勤快認真而受鄭明賢賞識,故將自己的大女兒許配給張水柳的父親,於是就繼承恆茂藥行的經營管理。張水柳在二十來歲也繼承父業接手恆茂藥行,原老家在木柵的張家就因此在景美落地生根。目前老醫師張水柳上午還有在問診開處方,下午由兒子接手。他說除了癌症之外,其它疑難雜症,尤其皮膚病方面也更有心得,由於張水柳里長連任六屆,為人熱心,公私忙碌連正常吃飯睡覺都是奢望,最後生病後經一段時間調養後才又恢復健康,繼續服務鄉里。地方上都稱他為水柳伯,目前各個兒子中有中醫、西醫、牙醫、還有在榮民總醫院上班。其中大兒子目前在店裡幫忙,也有在國外的,個個都很出色。張水柳在行醫多年後,對於社區中貧困急需幫助者,皆積極投入社會關懷,並且對於窮困者免費醫療,又捐贈景行公園健康步道及座椅,並且積極參與獅子會各項公益活動,深受地方上的好評。
在景美頂街,景美街187號恆德藥房,是從清朝到現在,五代辛苦經營,文山區最最古老的藥房,是張潤屋(嘉慶十二年¬至同治八年)所創,原在枋寮(今中和市)至其兒子張文遠(咸豐七年至民國八年)始遷回景尾頂街,約在光緒十年設立,而後歷經張瀛洲(光緒二十二西元1896年至民國六十七年)漢學深醫術高明,懸壺開藥店,外號阿闊先,好詩文與林佛國、高文淵、同為瀛社社友,景美仙跡岩與石門盤古宮(民國七十一年拓寬木柵路拆除)均留有張瀛洲楹聯,至後傳子張安祥(民國十三年至民國八十九年)接掌,目前由兒子張友仁主持,孫子張某某目前也在中國北京同仁堂,學習中藥醫理。恆德藥房,以前在店裡常見到一位女子看店,即是張安祥先生女兒張曉玲女士,之前偶而有遇見張友仁太太顧店,但是來店抓藥的客人一看到陌生的老闆娘就不願意走進去,於是又把常見的女兒找回來顧店,話家常聊聊也可以隨便點,也比較有熟悉度,因為以前他父親在時,她就經常幫忙抓藥給客人,客人也習慣找她抓藥。
官大興生於民國27年排行次子,在3歲時由父親從苗栗帶到彰化田中種田務農,由於客語不會講,就稱自己是彰化人。官大興排行老二共有5個兄弟,民國45年由祖母范姜女士從彰化田中帶上台北縣討生活,找工作都是透過介紹所引薦,每次介紹所收費新台幣3.5元,官大興年輕時做過中連貨運搬運工、蜜餞行夥計、藥劑生、織布工廠技工、八堵伐木林場造林,一天工資80元但工作是太粗重於是轉作廚房廚工、民國53年官大興與全家從彰化田中北上,在集應廟口就瑠公圳旁景美街2號開立美合香雜貨商行,官太太吳秀騰女士37年次於民國54年嫁給官大興,祖父官德儣是竹東人,是官九和四大房後代,官德廣入贅於范姜,共生4個小孩,老大姓范姜,父親官有伸排行老2,當時全家一起經營美合香雜貨商行,除了零售又做送貨批發,當時生意很好有請4~5位女店員幫忙店內事務,後來因瑠公圳加蓋,再搬到景美街5號,民國59年長子出生時再搬至車前路5號,兄弟老三官大順分別在木柵路三段永安街開立雜貨商行及老五官大和在新店復興路也開立批發商店,民國64年再搬至車前路21號由老四官大方接掌,名稱更改為美合香糖果行,因為民國64年兄弟分家貨源各自獨立經營。官大興自己出去開聯合公司專做批發生意,民國66年不景氣跳票風潮很盛,於是官大興回來做門市生意可以收現避免客戶跳票危機,以前在台北這樣的雜貨商很多,但是後來統一超商又進駐社區,漸漸雜貨生意也就更難做,於是車前路21號美合香糖果行兼賣玩具,於是69年9月26日再改名為順泰玩具食品行,並兼做玩具批發生意。民國95年因該地段財團進駐都更新建岳泰峰範大樓,在都更情形下,於民國95年再搬到現在地址羅斯福路六段453號,至今也13年了,聽老闆說,明年這裡也要都更了。以前官大興開立的店是中盤批發,生意廣佈全台,每天營業額好幾萬,現在這裡月租七萬,想想這樣的租金每天要賣東西多少才夠付房租,這老闆實在夠厲害,每天不分晝夜無休息將店撐起來,他說老人工加減顧,看來這樣的店就頂多再一兩年左右就會消失無蹤了。官大興今年已82歲,他說現在小孩也不肯接續店務,所以只能顧一天算一天了,今天是雙十節來訪問,見到店門生意一樣人進人出,毫無影響生意,只是這樣的老人還能顧店多久呢?這樣的店面以後會不會見不到了呢!
景美景文街早期在國校對面有好幾家五金材料行,近幾年有減少現象,聽高銘忠說他家位於景文街145號,五十幾年前也是五金材料兼文具用品買賣,因景美國校就在對面,後來才轉作純油漆行,原先自製油漆攪拌機械就現在店家後面,後來因產能需要增加,轉到木柵老泉街製造,後來又因高速公路經過工廠土地被徵收工廠沒了,於是再將工廠搬到新店安興路生產,由於需求品項漸漸多元,故放棄自行製造,改成純批發與零售是永記虹牌代理商。祖父高烶修,早年時期在景美溪渡船,作搖渡船船家,高墀衙是高烶修么兒烶修祖父在景尾渡船從事工作,因而景尾諺語有留下(烶修仔敖撐船),(撐甲咻咻哮)。高銘忠是父親高墀衙長子,以高氏家族輩份排行高墀衙,至今身體健朗均屬難能可貴,其父親高墀衙今年已90歲,除了耳朵重聽外,身體硬朗還可以跟隨兒子出國到北歐丹麥等國趴趴走,目前有外籍勞工陪伴,生活還能自理實在難得。目前油漆店也漸漸交給兩個小兒子管理,高銘忠就漸漸放手讓孩子們多磨練,有朝一日也能將油漆店邁向百年老店看齊。
、啟靈堂簡介 世新大學往景美溪橋的木柵路一段〈約47號附近〉左側山坡上,有座不起眼的祠廟-啟靈堂。這座小祠背景美山面景美溪,整體外觀形似墳塚,屋頂以瓦覆蓋馬背形式,左前方有金亭、右側有土地公。小祠只有正面一面牆,牆面有似墓碑的牌位,形似神龕,上書「萬善同歸 有求必應 〈民國戊申年茘月建〉」;上方祠名「啟靈堂」;左下方有「三龍塑膠工業有限公司 邱正龍 敬建」,沒有神像〈牌位前關公神像為外人所放,非原有設置〉,整體牆面也沒有任何裝飾,非常簡單。 啟靈堂的外觀與正面 這座似墳非墳似廟非廟的啟靈堂,是所謂的有應公,是陰廟,也就是一般民間對無祀孤魂的祭拜形式。 啟靈堂的形成與沿革尚待深入了解,從牌位「民國戊申年茘月建」看,是建於民國57年,但考察附近的環境,推測啟靈堂的形成,可能是拓建木柵路時〈明治36年、1903年日人鋪設台車道;後又改為公路〉、或是更早在闢建霧裡薛圳時期〈雍正2年,1724年先民開鑿霧裡薛圳引水灌溉農田〉,在當地挖到的一些無主遺骨;孤魂身分可能是原住民或是早期到此區開墾的先民。因此後人按照漢人習俗祭祀,形成有應公;民國57年木柵併入台北市後拓建木柵路一段,啟靈堂才改建成現狀。 這種有應公信仰情況,在台灣各地從古到今時有所聞,可進一步了解有關有應公,或無祀孤魂信仰的內涵。 啟靈堂兩側的金亭與土地公 二、淺談台灣無祀孤魂信仰 宮奉有應宮是台灣地區風俗習慣的特有形式,及本質是基於對無嗣、或無嗣枯骨、孤魂野鬼的恐懼新理所產生的亡靈崇拜。有關台灣無祀孤魂信仰,這裡想了解的是:什麼是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的來源、名稱與類別;無祀孤魂祠廟及其祭拜的特點與禁忌等問題。 〈一〉、何謂無祀孤魂信仰 1.…
一、 九月廿日戶外課時張秋蜜老師帶我們在木柵國小內一個優美的小山頭上看了一座小小的紀念碑-「御大禮植樹記念碑」現在就這個命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 所謂御大禮在日本人來說就是天皇的登基大典,與即天皇位略有不同,即位是在前一位天皇逝世後立即就天皇位,但正式的登基大典要在遵古禮守喪期滿後再擇日舉行,一般是三年後但也有例外若容後再述。 三、 明治天皇於明治45年即西元1912年7月30日逝世,大正隨即繼位並即改元大正元年,但到了大正四年即服喪三年期滿後於11月10日正式登基,當天舉行御大禮也叫御大典;某些地方的學校就有了植樹記念的活動,並勒石以記其事,目前在台北地區所知尚存的有四座,即木柵國小(當時稱為木柵公學校),東園國小(當時稱為加蚋公學校),國立台北教大附小(當時稱為大安公學校),還有一座在金山國小(當時稱為三界壇分校);至於其他地方官署及民間是否尚有設置或留存待考。(士林國小應有,但在何處待查。) 四、 大正天皇於大正15年12月25日逝世,昭和即位即改元為昭和元年,因此昭和元年只有6天,但在服喪二年期滿後的昭和三年11月10日即舉行登基大典,目前所知台灣尚存之御大禮記念碑只有八里國小,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已被樹根包覆圍起來,也從而証明這顆樹就是當年植的那顆,因其他方所有原植的是那顆樹都已無可考。 五、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月7日逝世,明仁太子即位改元平成元年,因此昭和天皇雖然名義上當了64年天皇,其實第一年只有6天,最後一年只有7天,算來只能說是62年零13天,也是趣談。 六、 平成天皇於平成二年(1990年)十一月九日行登基大禮。 七、 特將這幾位天皇的生卒年月記載如下: 明治天皇生於1852年11月3日,即位於1868年,歿於1912年7月30日。…
在民國39年景美鎮地區成立第一家戲院是景美戲院,它是景美鎮唯一戲院,是景美集應廟後方景後街附近,早期這裡只是一個木頭搭蓋的棚子,供歌劇、歌仔戲、新劇話劇表演,外圍有設門禁,看表演須付費,後來改建後,看板外觀燈火通明,是一棟兩層樓建築,是為典型鄉村戲院。記得父親喜歡的是日本片,因與他出生時間有關,父親出生年代與李登輝總統同年是民國12年,相信他小時候是看日本片長大的,所以在50年代他帶我們看日本人拍攝的電影,有摩斯拉的誕生影片,摩斯拉恐龍大鬧街廓影片續集,都是在景美戲院看的,在小時候的印象看電影是很是新奇,父親帶看的電影有日式武裝片,如盲劍客、大盜賊、在台語發音是(強巴剌)也就是有武士刀揮來揮去的電影,很是有趣有很深的印記,後來又有台語片悲情公路是金梅與蔡揚名、石軍與白蘭等人主演的愛情文藝片,矮仔才王哥柳哥遊台灣的遊記,及博多夜船等。記得看板見過小林旭這號人物,在早期交通不便利,又沒電視台,平日消遣就靠電影這種傳播工具,後來70年代佳佳來來戲院成立後,這間老戲院沒有新設備,放映又是三級色情片,於是看這種電影人口就侷限於一小撮人,只好收起來改建大樓,目前位置就在燦坤電器這棟樓附近。
坐落在木柵路一段59巷1號的溝子口福德宮,據陳姓管理員(廟公,年約六十多歲)說約有七、八十年之久。本是路邊的簡陋小廟,直至興建早安綠莊的欣託建設公司著手建造社區住屋,捐地50坪給福德宮管理委員會重建廟舍,始成現在之規模。 新廟於庚申年(民國69年)12月竣工立碑,碑文中詳列捐獻者芳名,建設公司除捐地之外,該公司全體股東共捐60萬元,是新廟的主要的捐助者;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乾、三龍塑膠鄭玉龍各捐5萬元,金額最少者為2千元。 這間廟宇座西面東,小巧精緻,廟旁有一棵老榕樹,應是舊廟時期就已存在,重建新廟時,很幸運的被保留下來,此刻,這棵樹和這間廟共同成為早安綠莊社區居民的守護者。廟的外圍有磚牆和鐵欄杆護著,建築為一進式,正脊裝飾正中央有福祿壽三仙,並有雙龍守護,兩端有為燕尾翹脊,另有色彩鮮豔的剪黏圖案。廟簷覆以紅瓦,配上藍色的瓦當,獅頭型的滴水,頗有可看性。 踏上四、五個階梯,進入廟廊,廟廊上有香爐(天公爐)、供桌,兩根雕刻繁複精美的龍柱,龍柱頂端之托木彩繪華麗,廊頂之斗拱極為醒目,龍邊有金亭。正殿兩邊之頂堵,各有一幅彩繪故事,身堵為雕刻精細的花窗,廟的規模雖不大,裝飾卻蠻講究的。正殿內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供桌上有另一對土地公和土地婆,並擺有簡單的供品。 福德宮是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廟宇,是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語。對面的和興路就另有兩間福德宮(永興廟和水尾福德宮),足以驗證此諺語之真實性。土地公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地方。祂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人們祈福、保平安、求收成的祈求對象。每年農曆十月15日,廟宇會聘演布袋戲酬神。 此廟位於木柵路一段與和興路的交叉路口,是仙跡岩(景美山)和鯉魚山間 鞍部之隘口,早期應是通往來內湖庄必經之地。另外一提,此廟主任委員陳乾也是木柵忠順廟的主委,因此,每年四月忠順廟迎尪公遶境活動就以此廟為起點,為此廟增添熱鬧之氣氛! 溝子口福德宮外觀 碑文 正脊 斗拱、托木、龍柱 頂堵之彩繪 身堵(螭虎窗花) 福德正神
第 19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