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一、實地踏查動機 現在,我們就住在世新大學的對面-新店上河圖社區,社區前面〈北邊〉有景美溪、世新大學與景美河濱步道,東邊跨過景美溪橋〈也稱萬善橋〉是木柵路一段,有木柵河濱公園、考試院與國家考場;西邊跨過景美橋〈也稱景美舊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是景文街,有著名的景美河濱公園、景美商圈市場、仙跡岩步道與歷史超過一世紀的景美國小〈古早的景尾公學校也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 我們經常跨過景美橋來到景美商圈市場買菜、景美河濱公園運動、仙跡岩步道遊山;也經常跨過景美溪橋來到木柵河濱公園堤岸散步、世新大學商圈消費等。因為我們生活圈常常看到景美橋頭的開道碑與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所以很想進一步認識開道碑與鯉魚山。 二、實地踏查內容 (一)開道碑的位置與歷史 「開道碑」位於景美國民小學校園外東南方角落,即在景美橋的景美橋頭,現今景文街底,該碑在記敘1909年秋日本政府在景美溪上建設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的竣工和地方公共衛生設施改善的事蹟。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連接景美新店兩地於1909年10月25日完成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橫跨在景美溪上,橋上人和車通行,橋下則可行船,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公共衛生的設施,讓景美到新店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然而,這些改善地方交通與環境的工程費用之中,部分是由地方士紳捐助,因此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懿行,所以日本政府在景美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光復後,此『開道碑』曾經遺失,後來經過社區人士〈重視社區文史的景慶社區發展協會〉努力尋找,結果在228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找到,於1996年9月28日再將它重新立於景文街底景美橋的橋頭。 從『開道碑』向西北邊望,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成立於1897年的景尾公學校,目前改為景美國民小學;校內有一對金龜樹,是從熱帶南美洲引進來的樹種,被校友們比喻為夫妻樹,譽為『鶼鰈情深』,深情不渝。 (二)鯉魚山與水尾福德宮的位置與歷史 鯉魚山位於木柵路一段國家考場後方那片山丘,也就是說在木柵路一段復興派出所後面區域,因為山形像鯉魚而得名。鯉魚頭在和興路東,鯉魚尾在景美溪,山上有座土地公廟即是『水尾福德宮』,此山的南面為埤腹,東面為溝子口地區。 鯉魚山海拔52公尺高,山腳下就是景美溪。史料記載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於溪流兩岸拓墾的先民曾在山麓修築霧裡薛圳〈景美溪,泰雅族語的稱呼〉,引水灌溉景美至公館街山麓到昔日大安庄一帶,面積達700餘甲。鯉魚山下的埤腹路〈今名和興路〉,曾住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雷震先生。 鯉魚山的山頂有座土地公廟,也就是『水尾福德宮』,位於現在的『永建國小』校門口對面和興路旁,當年擴建景美溪河堤時把土地公廟移往鯉魚山的山頂上,它的登山口由該處小徑往上走約5分鐘,即可到達水尾福德宮廟,廟中對聯:『土能生財家家足、地出黃金戶戶豐』、『澤人間人人得利、施境民個個平安』,觸動我對土地的珍惜與施澤的敬仰。由鯉魚山的山頂,環視二格山系的貓空山區、猴山岳、指南宮等,還有綿亙新店地區的群山,可見景美溪水向西流。 從鯉魚山東側山腳和興路走到木柵路右轉,東行過辛亥路右轉,信步來到中港抽水站;抽水站旁有棟「國家山莊」,此建物的基地原來是中興自來水廠,水源來自景美溪,民國44年時完工供水;山莊門口一棵數人合抱的大榕樹,是走向下崙路的重要地標;此處也緊鄰大大的排水溝,看見排水溝後纔讓人恍然大悟:為什麼這一帶被稱為「溝仔口」。 鯉魚山的地質是由古老的南港岩層構成。臺北盆地的老地層,是由華南古陸塊的泥沙沉積而來,浮出海平面而成為臺北丘陵,地層變動陷落的地方成為湖泊,地勢較高的鯉魚山就成了湖中島…
庇祐宮,又稱嶺頭土地公廟。位在台北市文山區和平東路四段66巷80弄39號。是嶺頭古道(土地公嶺古道)上歷史悠久的土地廟 。廟與石碑並存,見證其久遠。依立碑年代推論,為清代嘉慶24年(1819AD),迄今已有186年。 庇祐宮歷經變遷,如今成為安祿宮的一部分,舊廟與舊碑原地保存在ㄧ樓,二樓另建新的土地廟,形成廟中廟的景象,許多登山客路過來此,莫不稱奇。它同時也是尋幽訪勝、探究古蹟的景點,歡迎到此一遊。 上二圖左下方的紅圈,即是庇祐宮的約略位置。庇祐宮就在古道上,而這條古道是當年四條運送物資的古道,其中的ㄧ條。曾經商旅往來不絕。庇祐宮在土地公嶺古道下坡的終端,上坡的起點。 ”土地公嶺古道”因為有庇祐宮這座土地廟而得名,又稱做”嶺頭古道”。 進ㄧ步細說這四條古道的由來。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張犁、六張黎與南港、文山隔著幾座小山,ㄧ兩百年來,兩地間的農民,透過往來運輸米茶,在這片丘陵山區走出四條聯絡道路。它們是: 1糶米古道(註:糶,音同”跳”字,出售穀物之意。糶米就是賣米的意思。)又稱挑米古道、米路,通往三張犁。 2拳山古道(又稱陂內坑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3 嶺頭古道(又稱土地公嶺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4 茶路古道:通往六張犁。這條路也是昔日淡蘭兵備道的ㄧ段。 以下我們可從手繪清代古道,看出整個形勢。 這四條古道,在山脊上和今天的崇德街銜接。其中拳山、嶺頭、茶路三條古道交會處相近。當年這裡就是販夫走卒,行旅往來的越嶺口。走到山邊,居高臨下,可ㄧ覽信義區的風光。 接下來,我們再從交通路線,看往庇祐宮的方向。…
壹、祭祀主神之典故: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時,叛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變自稱為燕國。 這是唐朝發生的最大叛亂,史稱為『安史之亂』(西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為期七年三個月。 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正月)燕軍將領尹子奇率兵十三萬攻打睢陽城,當時 睢陽城郡守許遠向駐守寧陵節度副史張巡求援,張巡率兵入城與許遠共同守城, 因許遠不擅作戰把軍權交與張巡指揮,自己則擔任後勤的補給工作。 睢陽城守軍(6,800名)與燕軍大戰四百回合終於寡不敵眾,彈盡糧絕之下被敵軍破城,於是張巡、許遠及其部將陸續為國捐軀。 因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之故,使燕軍攻勢拖延而保全江淮一帶,唐朝也因此平亂可說是功績顯赫,於戰亂平息後唐肅宗立雙忠廟祭祀,宋代敕封張巡為東平威列昭濟顯慶靈祐王(尊稱為保儀尊王),許遠為都督(尊稱為保儀大夫),而捨身與士兵吃食張巡愛妾林夫人為申國夫人。 福建泉州安溪地區人民視為鄉土守護神之一,俗稱『尪公』類似於台灣民間信仰之『王爺』。 雙忠是安史之亂中守城殉國的忠臣,亦為武神,自然有防禦寇難的能力,當時之移民皆信奉之。以防備生番(台灣原住民)出草侵擾。 貳、建廟之緣由: 清聖祖康熙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高、林、張三姓人士恭請尪公(保儀尊王)、夫人媽(申國夫人)渡台開墾,一同奉祀神明。但在頂下郊拚事件三姓決定抽籤分家。高姓人士抽到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在各地建廟祭祀。 清德宗甲午年(西元1894年)由當地仕紳募款興建。圖示前方稻田之灌溉水埤,則稱為「尪公埤」,圖示右後方建築即為木柵集應廟,亦俗稱為「尪公廟」。 下圖為建廟之初由地方仕紳張德明獻之匾額。 民國10年(西元1921)整修…
大坑溪中段左岸溪谷,亦即指南路三段40巷下方山坡到大坑溪之區域,是貓空茶園區,有包括健康、茶展中心、小天空及壺穴等歩道,經整合為茶香環狀步道,是景觀良好、設施完善,適合ㄧ般民眾及親子健行的歩道。 從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前方左右兩側不遠處都有步道入口,步道內除茶園、茶餐廳,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尤其壺穴歩道可觀賞ㄋㄧㄠˋ ㄎㄤ〈皺穴、壺穴〉地質景觀,就是貓空地名的由來。 茶香環狀步道的人文景點簡介如下: 1.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 位於指南路三段40巷8之2號,成立於民國74年,係結合農業生活文化與休閒,提供市民一個知性的休閒的活動場所,並引導民眾深入了解木柵鐵觀音製茶過程、泡茶、喝茶知識,以及茶產業發展情形。此外茶推中心園區有示範茶園、各種花草植物、人工降雨沖蝕槽及生態池,中心不定期舉辦茶體驗等活動,於例假日有志工導覽帶領參觀、講解說明,是很好的休閒去處。 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入口及其前方階梯茶園景觀 貓空福德宮 土地公為地方保護神,臺灣農村每個村里都有土地公廟,貓空〈狹義的〉亦不例外,先民到貓空墾拓有成後即建廟供奉。其後歷經百數十年,因土地廟久舊失修、空間狹小,民國90年代晚期,由庄內仕紳張連吉倡議擴建整新,邀地方人士、信眾共同捐資改建,於民國100年間改建完成,除規模變大,屋頂裝飾也更精緻;廟門楹聯:「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福祿並臻民稱順正 德功顯耀世代庥神」,成為貓空福德宮現狀。 3. ㄋㄧㄠˋ ㄎㄤ〈壺穴〉自然景觀 經整建既能保護自然還環境,又讓人易於親近觀賞。…
一、 前言 我們為了尋訪故鄉的記憶來參加探討文山堡這個課程,老師帶領我們踏查馬明潭、牛山萃湖我們來到了安康社區,在這一路踏查的歷程中突然領悟到在尋訪遺跡的同時我們也正在見證歷史,再過多年以後我們也將成為年輕人眼中所期待的,想挖出歷史寶藏的耆老,走思至此不經令人自問:你認識你的家鄉嗎? 經過資料蒐集及訪問市府社會局派駐安康平宅社福的前後兩位督導李鈴姿〈103年調延吉平宅〉、吳盈如〈現任〉整理出以下的報告。 坐落於文山區木柵路二段、興隆路四段交叉口附近的安康平宅,興建於一九七○年代,是臺北市第一批也是規模最大(一,○二四 戶)的平價住宅,住宅內單元面積狹小,僅十四坪或十二坪,且 公共設施不足,歷經四十多年,硬體設施落後與老舊〈沒有電梯,樓梯間狹窄而陰暗,房間格局非常狹小,採光、通風缺乏〉,根據社會局資料顯示,其住戶組成以無工作能力者居多,安康社區儼然已被貼上臺北市最大貧民聚集地的標籤。而…同為文山區住民的我們是否曾經用心的認識她呢? 二、 成立背景 民國53年蔣中正總統指示以54年地價稅收入的執行社會福利措施:各縣市貧民區環境之整頓,及貧民生活救助之改善,改善項目包含醫療設施與貧民住宅。54年台灣省社會處訂定「54年度增收地價稅收入辦理社會措施計畫綱要」,擬定各地方計畫進度,台北市需興建一千戶。55年台灣省擬定「臺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一期四年計畫」,臺北市配合擬定「臺北市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一期四年計畫」,訂定四年平價住宅計畫(55〜58),但遭逢覓地之困難與其他因素,此階段尚未有明確成果 。59年台北市政府繼續續訂定「平價住宅十年計畫」,預計每年興建平宅七百戶。61年台灣省社會處訂定的「消滅貧窮綱要─小康計畫」,宣布興建分別為8、10、12坪的住房型態的平價住宅2529戶,預計共補助68225000元。同年台北市政府配合訂定「台北市安康計畫」,計畫中包含興建貧民住宅,台北市的平宅興建計畫至此開始付諸具體的議程與行動,台北市也成為迄今台灣首先且唯一興建平宅的區域。 台北市共計興建5處平宅, 58年松山區福德平宅丙種504戶(已拆除), 61年北投區陽明山大同之家丙種61戶, 64年文山〈木柵〉區安康平宅甲種544戶、乙種480戶,…
我們可從許金回先生所寫的【木柵許太嶽許氏宗祠】,看出一些木柵許氏家族在陂內坑開發的史蹟。 開基始祖:宗關公、宗珪公、宗琴公。 重修年代: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公元一九八八年)六月廿五日 宗祠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一二三號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許氏,許太嶽渡台始祖,諱宗關公,於弱冠之年,奉父命,懷岐黃濟世,雄圖海外壯志,於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告別故里,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四十一都田寮鄉,渡海來台。于台南府城創設「化育堂藥舖」。當時台灣道憲之夫人身染重病,經宗關醫治痊癒,受贈許明使匾額,並為文推介,醫名因而遠播矣。 宗關公懸壺數載,經濟漸裕。訪得北台灣鎬繡之地,乃至台北拳山堡頭重溪北畔營建晉江厝,拓殖抱子腳三坑十八(佃)基業、乾隆十一年丙寅,清廷解除海禁,離鄉日久,思鄉更切,乃返故里省親,並攜帶夫人王氏伍娘媽,長子可平公,胞弟宗珪公夫婦及侄可岳公等,自淡水上岸入台,醫耕並重,開展鴻圖,未久,堂弟宗琴公攜眷來台相聚。其後於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一七五六年),宗琴公一房遷居深坑子新陵內墾殖,我太嶽苗裔在台三大房之基業乃告底定。繁衍綿綿,至今歷經二百五十餘載,遂蔚成一大巨族焉。 迨至民國六十年前後,祖業管理人老成凋謝,又屢遭水患,公業權狀、字契、帳冊、族譜俱皆波失。公業管理乏人,族人形同散沙,幸族親許再添先生熱心奔走籌措,至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廿六日,乃得正式舉行開派下員大會。推舉管理人,組織管理委員會。祖業管理於焉重上軌道矣。 民國七十五年派下員大會,感於原公有廳(晉江厝原址)老舊窄小,乃議決運用祖地被政府征收之補償款,於木柵路四段一二三號現址,興建宗祠,是年十月規劃設計完成,十月十四日發包,十一月十三日動土,十一月十八日奠定柱基,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卯時上樑。民國七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大功告成,舉行隆重之神主牌位入火奉祀大典,同月三十日,頂樓聖尊廟恭請神明聖駕入廟安座。本宗祠為一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貼深紅色磁磚,屋脊雕塑五彩齜鳳,簷下彩繒吉祥圖案,極為富麗莊嚴。頂樓恭請感天大帝許真人公扶乩(鑾)賜名為聖尊廟,恭奉感天大帝、保儀尊王、保儀大夫、觀音佛祖、福德正神,三樓為許太嶽宗祠,供奉來台後歷祖先,二樓為會議廳兼辦公室,一樓及地下室,供族人喜慶聚會。茲值宗祠慶成,全族歡慶,至盼宗親克紹祖武,敦睦同心,孝悌傳家,光我太嶽門楣,庶幾無負宗關公、宗珪公、宗琴公渡台建業開基之豪情狀志也。爰為之記。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公元一九八八年)蒲月吉旦,渡台八世裔杜金敬撰 晉江厝公廳與宗祠同向,舊址在宗祠正後方約百公尺處,民國七十七年被政府劃為捷運工程交通用地,現已夷為平地矣。 中華民國八一年壬申冬月再記。摘自:(許太嶽許氏世系族譜) 木柵許太嶽許氏宗祠楹聯: 大門楣匾聯:【 許太嶽許宗祠 】…
一、歷史沿革 清康熙派施琅攻克台灣後,開始對台灣實行治權並開放墾拓收取官租,清康雍乾年間福建泉州墾民大量移入。成為今日文山區各主要姓氏宗族的「開台祖」。而原鄉各宗族探究其源流,則多半因唐末因戰爭而由河南大量遷徙至福建成為「開閩祖。 台灣俗諺有云:「唐山過台灣,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由此可見先民渡海來台開墾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 張氏耆老義隆先生說:早年人們渡台一定要帶上祖先牌位。除了緬懷祖德,他們相信先祖靈魂附在牌位上,可以保佑平安。若船不幸翻覆,先救得不是小孩,而是牌位。因為「小孩再生就有,牌位只有一個」。 先祖白天辛苦開墾,夜晚還須防止原住民的偷襲,如此的苦日子,讓來台的墾民沒空想祭拜祖先的事。由於先祖的開疆闢土將大片土地留給了後代,後代發達了,為了經營祖產團結宗親共同抵禦外侮,相同姓氏便設立了祭祀公業。 今日所探討之姓氏源流即是木柵大姓「張」氏,所拜訪的對象即是下崙路上: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祖厝。 圖一: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祖厝現貌 二、宗祠介紹 根據張氏族譜,,木柵張氏祖先源出清河堂。 張姓家廟由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舊地名)橫廂尾厝。張慶望(16世)、張秀卿(17世)之後裔,,於清乾隆13年渡海來台後,,在木柵地區開發各房子孫頗稱昌熾。於清朝時期由樟湖、猴山坑、下崙尾、番仔公館、大竹林等地。 24世裔孫建字輩建仍、建與、建火、建智、建舊、建安、建性等。以開闢就緒, 欲興祀典,圖報祖德。發起組成此一同祖之家廟。現今之建築興建於民國23年(1934)。民國91年(2002)增設開台祖(光經、永晤、永游、永肥)神主牌位一座,於右龕奉祀。(註1) 【註1:台北市文山區志第五章宗祠-第二節 張氏家廟】 張氏宗祠建於日治時期(1934),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適合台灣海洋型潮濕的氣候。其面寬三開間,建築牆體以實磚牆為主,屋架採擱稟式木構架,屋頂採硬山式兩坡水屋頂,上鋪以紅板瓦。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燕尾翹脊高昂,,為安溪厝的特色。…
劉芊薰、甘家忠 壹、 喙鼻仔嶺-木柵戰俘營〈1943/06/24~1944/12/06〉 木柵公園北邊的緩坡,曾經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將在南洋戰爭中擄獲的盟軍人員(主要是英軍)囚禁的戰俘營。據現有資料與實地考查研判,戰俘營應在現今木柵路一段335巷山坡尾處。據當地耆老回憶:「被關在喙鼻番仔嶺的英國戰犯,都是一些軍官,每天下午會放風到公園北邊的緩坡上看管羊群,因為阿喙仔(指英軍戰俘)有著高挺略鉤的鼻子,很像是老鷹的喙,當時木柵地區居民因而概稱此處為啄〈喙〉鼻仔嶺。今日由335巷緩坡而上已不見戰俘營絲毫遺跡,巷口為一新建住宅大樓,但於巷底見一正進行地上房舍拆除的工地,圍籬外樹立一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的告示牌,說明此處為軍方所維管之房舍,據此推斷此區域應為戰俘營舊址。因無任何遺跡可尋只好從圖書館尋找拼湊有關戰俘營的相關資料。 原本是因為給國際組織檢查的樣板戰俘營玉里戰俘營以及花蓮戰俘營於1943年6月關閉,〈台灣的花蓮戰俘營非常特殊,專門收容軍階在上校以上的俘虜,當年菲律賓的美軍司令、新加坡的英軍司令、印尼的荷蘭總督等都在這裡關過。〉其中32名高階軍官轉來木柵為他們特別建立的戰俘營,於是1943/06/24木柵戰俘營成立。此處高階軍官不需做任何工作,而其隨從也只需做一些園藝及抬水等營區日常例行雜務工作。日本管理階層是想利用這個戰俘營作為宣傳之用,所以有野餐釣魚等活動安排,並允許他們聽唱片,東京電台廣播,及日文的當地報紙,也可收藏書籍,他們有自己的房間或與他人同住。這個戰俘營生活情況不錯,但沒有能持續太久。隨著戰事情況對日本的不利,日本最高統帥決定從1944年10月開始將這些戰俘從台灣轉送到滿州,於是木柵戰俘營1944/12/06結束。 這些最高將領先被移送到屏東戰俘營,飛往日本再轉轉送至滿州。其餘人員與其他眾多的高階軍官從白河戰俘營,從基隆搭船到日本再轉到滿州。1944年12月1日,這32位將領,再被轉送到滿州北邊即現今吉林省遼原市的營地,他們在此直等到戰爭末期盟軍前來拯救。 . 貳、台灣的日本戰俘營〈1942~1945〉 日軍於台灣設立有16處戰俘營,關押在菲律賓與在新加坡俘虜的戰俘。戰俘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及南非等國。由於生存條件甚差、管理嚴苛、水土不服、醫藥無著等因素,不少戰俘命喪於戰俘營中。自1942年7月起,收容人數最多時曾達兩千四百二十人。 【日軍將在東南亞戰場部分英、美軍俘虜轉送至台灣、朝鮮及滿州(中國東北)。目的除了可以讓這些白人俘虜充當生產擴充及軍事勞務之用外,更大的作用是:打破殖民地人民對白人的崇拜.進而發揮精神動員。這些俘虜被送到台灣,從上岸開始就被當成參觀的對象,日本政府以號外告知民眾,並發動學生來看,以達到宣傳的效果。】 台灣十六處戰俘營 第一戰俘營 金瓜石戰俘營 11/14/1942 -…
一、前言 2016二十四節氣〝小滿〞之際。 文山學春季班〝景美溪左岸〞第10堂課,戶外踏查第4堂課,我們要去木柵指南宮實地踏查,這北臺灣百年老廟宇。 指南客運530號公車到萬壽路終點站,再上去斜坡便是指南宮了。司機把車停妥,稀落的香客和山民各自下車走向各自的目的地。招呼站旁加蓋的公廁廣場,數位上年紀的婦人,坐著閒聊,山居家常,一旁小孫子自在地玩耍嬉鬧,山上的年輕人此時都早已下山去上班打拼。 〝大冠鷲〞也罕見的在貓空方向的天空中自在來回飛翔盤旋,是曬翅膀也順便舒展筋骨吧!這連日的陰雨不定,大家伙都悶得慌。「忽-忽-忽溜-忽溜」的叫聲響徹貓空上空與四方。 時序〝小滿〞,臺灣農諺 •小滿雨水相趕:此時臺灣正進入梅雨季節。 •小滿櫃,芒種穗:北部地區水稻在小滿前後開始「做櫃」(含苞),到芒種附近近吐穗開花。 此時萬種作物稍有結實,卻又將滿未滿,青黃不定之時最需要風調雨順,去醞釀去長大熟成吧!這〝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老生常談,但卻是人們最大的祝願了。 早到了些到處逛逛,斜坡二側的商店,10店有9關門...稍有福泰的婦人,坐看稀落的人來人往有點落寞。客運司機把握住發車前的短短時間猛抽香菸。已有早到的同學三三兩兩的在站牌裡喧嘩道早。 清早8點多,9點不到的指南宮山腳下,有人在話家常,有人上山參拜,有人要上來踏查...這曾經車水馬龍人馬雜沓的宗教聖地。2016年〝小滿〞之際卻是有點冷涼...,何時會再有結實纍纍、豐收連年之日呢? 二、指南宮的緣起 「指南宮民間習稱仙公廟,奉祀的主神是純陽祖師呂洞賓。」 〝呂洞賓〞是深入民間的道教神仙,家喻戶曉,是八仙之一,民間尊稱仙公,道界稱〝孚佑帝君〞,意是對廣大信眾的祈求必能孚期願望,而且保佑平安之意。指南宮的觀光摺頁上,開宗明義地如此自許定位。…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錯誤,第二部分為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更正。 一、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錯誤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生吳宗明,在該研究所王雅萍教授指導下,於2015年6月.26日完成《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之研究,7月通過碩士學位論文口試,7月14日經國立政治大學正式發表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該論文,對指南宮的歷史源起有重要之澄清。 轉錄該論文五章之二章摘要如下: 『一、指南宮的歷史源起:本章考證補充前人過於簡單模糊的記載,確定了現在的指南宮可溯源至光緒八年(1882)猴山的一間茅草屋,艋舺王斌林縣長於光緒十一年(1885)在此設書房「玉清齋」,後與景美肫風社等共同建設指南宮。王斌林之子王毓卿即指南宮的開山董事。 二、指南宮與鸞堂信仰的密切關係:本章發現,景美肫風社應該是屬於善社的組織;光緒十六年〈1890〉指南宮奉祀的是鸞堂的三恩主,...』 指南宮的歷史源起部分,蔣秀純在【「指南宮沿革」,臺北文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蔣秀純撰】有不同說法,蔣秀純之說法為:『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淡水縣縣長王彬林,自大陸帶來呂祖香火,當時奉祀於萬華北皮寮(現在東園街)堂號玉清齋,...。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肫風社高標旺到石碣頭點地,玉清齋人士聞之合併建設此廟,...』。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卿希泰,主編之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12-01簡體書)的第四卷第九編仙境宮觀,提及『指南宮...。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大陸至臺灣赴任,同時迎奉山西永樂宮呂純陽神像到臺。起初供於艋舟甲(今萬華)玉清齋,後又分靈奉祀於景尾的肫風社...光緒十六年在現址建指南宮。』說法雷同於蔣秀純,由時間及地方等角度來看,卿希泰說法有可能使用蔣秀純說法;因為它們有相同的錯誤。按,卿希泰,1928年生,四川三台縣人。1949年5月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革命青年組織。1951年四川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生畢業。1980年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並任所長。曾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這裡我們要指出中國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卿希泰說法中『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大陸至台灣赴任,同時迎奉山西永樂宮呂純陽神像到臺。起初供於艋舟甲(今萬華)玉清齋,...』是錯誤的。 依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之清代官職表查詢系統,由《臺灣地理及歷史.官師志》和《臺灣慣習記事之臺灣行政組織表》,沒有王彬林,只有王斌林,安徽人,任職於1865,臺灣府淡水廳艋舺縣丞。 另根據臺北縣新莊市發展年表之清朝新莊發展簡史,知『1809嘉慶14新莊縣丞改名艋舺縣丞,仍駐新莊。1875光緒1年裁撤艋舺縣丞,設臺北府、淡水縣』。也就是說光緒後,才有設臺北府、淡水縣。 再查,光緒年間,至1895年臺灣歸於日本,臺北府淡水縣知縣姓名與就任原文如下: 可以確定: 一、清光緒八年(1882)並未設淡水縣; 二、淡水縣知縣絕無王彬林或類似人名者;…
一、歷史的由來 在什麼情況下木柵國小會誕生? 根據史料記載 ,最早木柵國小,前身是西元1906年日人設立的「景美公校內湖分校」然後再依次改建擴編而成。而更早的形成遠因是當時的“甲午戰爭”之賜。此役清國大敗,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時稱下關)的春帆樓內把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當做國和國之間打輸架的財物損失賠償。 清朝18世紀中的“八國聯軍”讓沉睡已久的老獅想振作,但也是突吼數聲;空自振作,卻也更突顯衰老終至改朝換代。 日本在幕府後期,美國強力叩關的“黑船事件”中猛然覺醒,再不改變難逃被殖民或亡國。於是“明治維新”起始。日本人接二連三的派使節出國,徹底西化...諸種原由不容細說...,但最最重要的是“教育”-不僅日本國人徹底奉行,也密謀在日後各佔有地、殖民國,依樣推行。因之,才會剛於1895年取得台灣初始,便也在全台各地廣設日人所謂的“國語傳習所”這類似現今的“語言補習班”是通往日後公學普及的引道,語言先能溝通,才可能進一步學習、佈達和統治。 “木柵國小”也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和全台許多當時稱之公學校(小學校)一起誕生,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甲午戰爭”那理論上就沒有木柵國小。 二、日本人的教育推行理念和實際做法: 1895年,日人取得台灣便也一手掃蕩,一手建設,為日後西進政策鋪路。總督府同時頒布命令,在全台14大都市開設“國語傳習所”開始“書同文”的統治第一步,此時抗議(日)之聲猶壯,也有著名的八芝蘭學務官僚事件的發生。6名日本學官(老師)因故被殺於今日芝山岩,但仍不影響日本人的大決策。1896年7月更發佈“國民學校令”將全台的傳習所升等成正式學校並提高上學人數和修業年限。為掃除當時島內大量的文盲而努力。記住,清朝已割台,那時台人已是日本人了。當時公學校視台人就讀,小學校則僅限日籍人士,渭涇分明...。施以教育的同時,也授予生活中必備必知的知識和技能(類似職業教育)。如男生學初級農業、工業和手工業。女生則學初級家事和裁縫等等。並導入西式的全民運動及各項田賽、徑賽和球類運動以及大型運動會及全台操練統一的“國民健康操”...也同時雷厲風行。 三、成立沿革及重大人事: .景尾公學內湖分校 1906年(明治39年)成立在木柵集應廟內 .獨立為木柵公學校-首任校長河野猛(日人) 1911年(明治44年) .改稱木柵國民小學…
一、〝地名〞如何被任名(命名)? 通常人們會約定成俗來為一個特定地區,以當地最大特色取名號之,便於雙方在溝通上的方便與準確性。如新店、柿子腳、番婆厝...等不一而足,而明清以降渡海來台的先驅們大都是販夫走卒,墾丁...等羅漢腳之流,在原鄉機會極低的白丁人士,大字不識幾個,雖談不上粗魯無文,但卻也不是墨客騷人,日常用字對話自是十分直白,而命名更部會咬文嚼字教忠教孝,通常看到什麼特別的便脫口而出,而久之便也約定成俗。 清初,郁永河渡海來台採硫,從“鹿耳門”登陸,一路勞頓的走陸路從“新港”沿“倒咯閣”“他里霧”沿“大肚”“雙寮”“南坎”“八里分”...入北投採硫,各種地名,有的是原住民社名,有的是形狀取名,有的則依地形取之。 而日據時代日人“安倍明義”認為地名的取得,在台地理由諸多,因人而異,原住民、歐洲移民、明鄭或清朝各自因當時心境或情景為同地取不同名字。有清一朝可歸數類形或依山、川、水、流而取或依動、植物生長而取或依地形、地物,特定人物而取,或依防止原住民出草傷人而取...這和“木柵”一詞倒有瓜葛,古人或以土、以石、以木圍之,壘之。常用在他鄉開拓時,保住身家性命之用...白天外出耕種漁獵,夜時回柵,安穩的渡過一夜,明日再墾拓。如此說來“木柵”是當時的堡壘和心靈寄託。 二、歷史上文山區“木柵”之由來 有史記載以來拳山堡(文山堡之前身)開拓甚早,乾隆年中(1736年)便有墾戶順淡水河進入景美溪溯流而上,當時文山一帶的原住民屬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而地名也由拳山堡、文山堡、內湖庄...等不一而足,文獻上始有“木柵”這官方稱謂是“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3年)開始見諸文字記錄。 1895年日人來台,時屬台北縣直轄陂內湖坑,內湖庄。 1946年稱之台北縣文山區深坑鄉木柵村 以後一路高昇為木柵鄉木柵區 1990年則和景美區/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分分合合中的木柵行政區不同,但人們口中的木柵依然約定成俗的存在著。 三、古木柵到底在哪裡? 1說:「往昔先民於景美溪右岸,由今“開元街”頭至“更寮山”麓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成欄,以禦山胞侵襲...何時廢亡已不可考...。」 -台北文獻73期P87/林萬傳.西元1984年.木柵地名沿考 1說:「木柵初時仍先民墾拓之根據地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欄…
第 18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