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社區大學

位於景美與木柵之間的萬芳社區,原地名稱為140高地,因標高140公尺的山坡地而名;地處辛亥路、興隆路、萬芳路、木柵路與軍功路之間。未開發前,山坡地上種植水稻、蔬菜、茶園、相思樹及竹林,有十幾戶磚造平房及一棟二層樓房,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山下有運煤的輕便車軌道,將對面山區的德豐煤礦所挖出的煤礦,運至萬新鐵路的萬隆站堆放。居民以務農維生,種植的茶葉是由一位潘姓農夫引入,因不知原茶種名稱,自稱此地生產的茶葉為「潘王茶」,居民以當地的相思樹製成的木炭來烘培茶葉,但「潘王茶」品質不如貓空鐵觀音,名氣不大,並未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當地居民、購物、販售農畜品等生活機能,皆仰賴木柵,一般步行往返約需一個半小時。當時山中居民的信仰中心是一座由石頭堆砌的小土地公廟,但卻於整地時被掩埋了,在原住戶期望下,於社區完工後,重新在萬芳七號公園內興建土地公廟,以維持傳統民間信仰。

   1971年辛亥隧道開通,因平地取得不易,政府乃積極規劃此緩坡地為台北市第一個高地社區,作為山坡地開發的示範,並於197811月至19843月辦理土地徵收。1979年萬芳路開闢,連接興隆路與木柵路,經多年開發建設,140高地開發於焉完成,除了興建國宅外,並設立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為文山地區最晚開發但生活環境優雅的地區,因附近興隆山有「萬隆煤礦」及「芳川煤礦」,於是取名為「萬芳社區」,行政區域歸屬於木柵的博嘉里;1990年於木柵區與景美區合併為文山區時,單獨設為萬芳里,2002年再畫分為萬芳里及萬美里。

   萬芳社區由辛亥路的萬美街二段與軍功路相通,萬美街一段、萬利街、萬和街與萬芳路相連,社區內的道路皆以「萬」字為開頭;自捷運木柵線完工設置萬芳社區站,對外交通更為便捷。2006年政府完成「140高地公園」的建設,於2.2公頃丘陵地的自然森林內,鋪設木質步道及簡易健身設施,提供台北市民一個與大自然接近的休憩場所,入口處位於萬寧街125號。

週五, 11 October 2013 19:53

景美溪河道變公園

在景美地區沿著景美溪的河堤外,有三處長條型帶狀公園,分別是育英街萬慶街附近的景美公園、景慶公園,萬隆街底附近的萬和一、二、三號公園,以及萬福國小與汀州路四段間的萬年一、二、三號公園。一般公園都是近似方形,少有長條形的,所以景美這三處長條型的帶狀公園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從日治時期的1926年台灣地形圖上,景美溪流到鳴遠橋(橫跨景美溪台北往新店的橋樑)就一分為二。在溪仔口附近(萬慶街底一帶)由兩條分流中間夾著兩塊沙洲地,在溪仔口前的沙洲叫頂溪洲,在頂公館(今公館街)附近的沙洲稱下溪洲。先民由淡水河新店溪到景美開墾時,由兩塊沙洲間的景美溪上岸,就稱此地為溪仔口(因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入口而名)。後來因景美溪經常氾濫成災,因此興築堤防,以避免水災發生。堤防沿著河邊興建,在頂溪洲的分流處,將頂溪洲留在河堤內,右邊的分流則變成在河堤外,到下溪洲時堤防建在下溪洲的左側,把下溪洲(當時已有居民入住開墾)及其右邊的分流都留在河堤外,在堤防外的分流已無河水流入,逐漸乾涸後將河道填土植樹,而形成現在的長條型帶狀公園。

   在未築堤防前,下溪洲已有居民入住,當時溪州街就是通往下溪洲的道路,此路因行經景美溪的分流,當時還要經過一座橋樑才會通達下溪洲。下溪洲的位置就是汀州路四段與堤防之間的陸地,包括台師大公館校區及眷村改建大樓的區域(由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與當今地圖比對及一目瞭然)

   當筆者在景美圖書館介紹景美地方文史,提到此段地型的改變時,有一位學農的朋友會後告訴版主,在這些帶狀公園中,她經常看到水黃皮()的植物,在她專業領域的知識中,水黃皮大多生長在河流旁邊,所以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在這些帶狀公園內有那麼多水黃皮,經版主說明後她才恍然大悟。這也進一步印證,這些堤防外的帶狀公園的確是曾經是景美溪下游的水域。

: 水黃皮也稱水流豆,因其生長在水邊,故以水字為開頭來命名。在四、五月開花,七、八月結果,扁平的果夾於夏天成熟後,常漂流在溪流上,故稱水流豆。其葉搓揉後會產生異味,故又稱臭腥仔。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12

崇山 指南宮 敬神

 張秋蜜  整理

◆廟宇建造:

一、指南宮俗稱『仙公廟』,建於西元1890年,奉祀主神是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本名呂嚴,又名純陽子;

二、所有廟宇採宮殿式社計建造,殿宇羅列佈置狀況:

1孚佑帝君大殿:

本殿以道教為主體,是指南宮祈福消災、廣化眾生的功德道場;

2凌霄寶殿:

玉皇殿,也以道教為主體,其一至三層是中華道教學院,第四層是三清殿,五、六層是三官殿;

3大雄寶殿:

佛祖殿,以佛教為中心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等,殿內存放一座巴博元帥贈送的泰國國寶(釋迦牟尼佛),該佛像是泰國藝術部參照印度科達時代之印度佛像形態,融合泰國藝術之精華,以九種金屬礦:金、銀、紅銅、黃銅、鐵、矽、錫、海底礦砂、礦石精工鑄成的『釋迦牟尼佛』;

4大成殿:

孔廟,除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外,並分祀亞聖『孟子』和宗聖『曾子』;

是同時具有道、釋、儒三教同體特色的廟宇。

◆設計寓意:

一、台階雕飾:

1、奇數為陽宅,偶數為陰宅;

2、梅花:喜上眉梢

3、蓮花:一路連發

4、蓮藕:多子多孫

二、牆壁雕飾:

1、一隻蝙蝠:福在眼前

2、四隻蝙蝠:天官賜福

3、五隻蝙蝠:五福臨門

三、窗櫺雕飾:(竹節窗)

1、節節高升

2、男重氣節

3、女重貞節

4、竹子中空:虛心向學

四、石獅雕刻:表現在於『兇而不惡』『威而不猛』的神韻。

◆龍的傳說

一、人們認為『龍』是人間和天上的訊息溝通使差,因此賦予牠具備類似各種動物優異能力的身體特徵:

1嘴:牛口

2爪:鷹爪

3眼:蝦眼

4鱗:魚鱗

5牙:蛇牙

6毛:獅鬃

7鼻:狗鼻

8鬚:羊鬚

9角:鹿角

二、龍生九子,因個性不同,其父也因材施教,並安排在寺廟內不同的位置,執掌不同的職務。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11

指南宮-雄踞木柵群山中的寶殿

/宋祖慈  攝影/王能佑(20097月臺北畫刊498期)

超過百年歷史的指南宮,是我們上一代長輩們小時候遠足的熱門地點,很多人的兒時記憶裡都有那一段1,185級的石階。其實指南宮所在的猴山坑海拔僅285公尺,但被群山環繞,環境清幽,而在1960年代之前環山公路(萬壽路)還末開闢時,香客與遊人只能走石階步道上山呢!

指南宮建基於清光緒16(西元1890),本殿所奉祀的主神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是於光緒8年來臺赴任的淡水知縣王彬林由山西的永樂宮分靈迎奉而來,起初供奉在艋舺;當時景尾(景美)地方一時流行傳染病,當地仕紳將呂祖師請來,果然平息了疾病蔓延,當地人感念神澤,於是捐地建廟,將呂祖迎來猴山坑供奉。

最早的指南宮只是用茅草搭蓋,後來一再有信徒許願還願、捐錢出力,逐漸擴大規模。最早的本殿純陽寶殿已經超過百年歷史並經過整修,殿上高懸「天下第一靈山」的題匾。寶殿有數幅青斗石石刻壁畫,主題為「純陽祖師成道記」與「純陽祖師顯化圖」,分別刻劃大家耳熟能詳的呂洞賓故事如「黃梁夢覺」、「三醉洞庭度柳仙」等。

黃梁夢覺 呂祖度人無數

孚佑帝君呂洞賓是八仙之一,民間習稱仙公或呂祖,是唐朝人,傅說他曾進士及第並擔任2任縣令,後來辭官歸隱廬山,得到火龍其人傳授天遁劍法及道家煉丹的祕訣;之後又受鍾離權的點化,也就是「黃梁一夢」的故事:鍾離權(也就是八仙中的漢鍾離)為呂洞賓做飯,呂洞賓睡著了,夢見自己中舉作官步步高昇、擁有嬌妻美妾、享盡榮華富貴,數年後突然獲罪、妻離子散孤苦無依,在夢中一浮一沉竟是50年過去了;呂洞賓一場大夢醒來,發現漢鍾離在榻旁煮的那鍋黃梁還沒熟呢,於是頓悟鍾離是神仙來度化自已,決心修道。從前指南宮的香客房叫做「祈夢室」,用的正是這個典故。

在正史中,信奉道教的宋徽宗封呂洞賓為「妙道真人」、元朝初封為「純道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時加封為「孚佑帝君」。每年農曆414日是孚佑帝君的生日,農曆5月初1018日,指南宮會舉辦孚佑帝君成道慶祝大典及法會,是最熱鬧的時候,今年則慶祝成道1,129週年。平日來指南宮參拜,廟裡頗為幽靜,不妨在正殿旁的「自在茶亭」小坐品茗。

儒道釋三教同尊的建築特色

指南宮除了本殿之外,又陸續修建了大成殿、凌霄寶殿、大雄寶殿,建築多屬中國宮殿式風格,其中,於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凌霄寶殿則以道教為主體,奉祀玉皇上帝、三清道祖與三官大帝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佛祖、阿彌陀佛、藥師佛與觀音菩薩等。

大雄費殿樓高7層,其中供奉的一尊釋迦牟尼金佛是以9種金屬礦石在泰國鑄造,是很特別的一尊神像。民國55年落成的凌霄寶殿則是指南宮位置最高的建築,也是俯瞰大臺北最好的欣賞點。三官殿位於凌霄寶殿的第56層,分別奉祀三官大帝和玉皇上帝,諸位神明聖像同殿俯看著信眾,參拜時還真有天庭的氣氛。殿下一角還特別設置了立牌,讓你可以對照出諸神明的名號。

家中老小如果不方便爬山或想少走一點路,可多加利用公車棕 5530至指南宮站再步行510分鐘即可抵達,如搭乘貓空遊園公車左線則可在指南宮後山纜車站下車,步行35分鐘就是凌霄寶殿了。

周邊山林步道

指南宮周邊的自然步道是民眾休閒健身的好選擇,900公尺長的石階步道是最古雅的一段,從指南路333巷進入(可搭乘經政大的各線公車),沿途還可欣賞日治時代的石牌坊、古意盎然造型各異的一對對石燈座和石椅。這些石燈座當年是用來點油燈的,仔細看可以發現儲放燈油的凹槽;燈座上面鋪刻著捐贈者的姓名,其中有的是當時大稻埕的富

指南宮所在的猴山坑海拔僅285公尺,但被群山環繞,環境清幽。商。走在這條步道,其實像翻過一頁臺北城的歷史呢!

如果抵達指南宮的時間是中午時分,1150分開始,廟方即供應齋飯,你可以在此隨喜用餐。

另外,小坑溪自然步道、大成殿步道和猴山岳登山小徑都是很好的健行選擇,小坑溪(流入政大就叫醉夢溪)自然步道以生態工法整治,溪床上可見魚梯、親水平台,是夏日清涼的路線。大成殿步道的桐花雖然已經開過了,5月來訪時,還有野薑花飄香。猴山岳海拔500多公尺,是指南山區視野很好的登山路線。

指南宮小檔案

創建時間:清光緒16(西元1890)

建廟迄今:約119

廟群:純陽寶殿、大成殿、凌霄寶殿、大雄寶殿等

地址:萬壽路115

電話:2939-9922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08

賞花踏青品春茶

木柵貓空玩樂全日通

 

文=鐘文萍 攝影=楊智仁

春茶陸續上市囉!綠蔭春深的四月天,找個晴天好日,到木柵走走仙跡岩自然步道,眺望遼遠的北市全景,漫步盛開遍野的杏花林,到茶園細品一杯剛採下來的新鮮好茶,一日暢遊下來,惬意無限。

「自然步道」是這幾年很流行的旅遊新觀念──不必上高山,只要市郊一座小山頭,就有無盡的自然生態景觀和四季多變的生命現象可以觀察,位於景美地區的仙跡岩自然步道就是其中一處。

 

仙跡岩步道幽潔雅靜

登山入口很多,但以位於景興路243巷口的牌樓目標較為明顯。仙跡岩又稱景美山,海拔雖然只有144公尺,但四周沒有其他山頭遮檔,視野開闊的不得了。

步道全長約650公尺。由牌樓拾級而上,一長段登仙坡叫人望而生畏,這段石階約有百來階,走一趟下來氣喘吁吁汗流挾背,保證有益身心,所以又叫「長壽梯」。坡頂接上綠色步道,沿路植物景觀為典型的自然殘留林,層次分明,先是生長在邊坡旁和林蔭下的眾多蕨類,接著是鬚根的榕樹世界,其他含笑、相思樹、筆筒樹等數十種植物沿步道兩側依次分佈,是認識臺灣低海拔自然植物的絕佳天然教室。尤其是蕨類,隨便一處石壁上,往往群聚了六、七種蕨附生共存,整座山頭蕨類種類多達44種,是就近認識這類古老植物生長方式的好所在。

鳥況也十分豐富,常見的約有二、三十種。春天以後,昆蟲紛紛出籠,扁鍬形蟲、象鼻蟲、星天牛等常在此地出沒,斯文豪攀晰、麗紋石龍子等也是常見的爬蟲類。不趕時間的話慢慢走,帶著圖鑑、望遠鏡仔細觀察,會是一趟收穫豐碩的生態之旅。

步道終點就是仙巖廟,可遠眺臺北盆地及對面的蟾蜍山,居高望遠,視野遼闊。此地也是一睹「仙跡」風采的重要據點。傳說當年呂洞賓曾打算追求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卻不被接受,還一個不小心被何仙姑推下凡界,他一個跟蹌,一腳踩在今日公館的蟾蜍山上,另一腳就重重地踩在景美仙跡岩上,由於用力過猛,在石頭上留下了一個大足印,「仙跡岩」之名因此而來,這塊大石頭就位於仙巖廟後方,順著步道往上走,可以一探究竟。

 

來去動物園看大明星

木柵另一座高知名度的廟宇,就是指南宮,俗稱「仙公廟」,供奉呂洞賓,為臺灣道教聖地之一,終年香客不斷。從指南路山腳停車場往上走,得經過1,200個石階才能抵達廟門,曾有人說「多爬一個階梯可以多活20秒」,那麼登頂指南宮一趟,將近可以多活7個小時!這兒有個特別傳說,據傳呂洞賓當年追求何仙姑失敗,因此特別見不得別人感情好,因此情侶最好避免相偕到指南宮,以免被眼紅的呂洞賓拆散。這雖是民間奇談,卻也是信者恆信呢!

大人喜歡登山祈福進廟拜拜,市立動物園則是小朋友的最愛。偌大的園區分為亞洲熱帶雨林區、沙漠動物區、澳洲動物區、非洲動物區、溫帶動物區、鳥園區、兩棲爬蟲動物館、夜行動物館、無尾熊館、企鵝館、昆蟲館、蝴蝶館等多個主題展覽館,臺灣本土特有種的雲豹、藍腹鷴、領角鴞,澳洲袋鼠、鴨嘴獸,還有遠渡重洋而來的非洲象、駱駝、金剛猩猩等世界級珍獸,不必出國,在這兒就可以一次看個夠。

動物園裡的動物幾乎個個是明星,除了superstar澳洲無尾熊及南極國王企鵝之外,前陣子生小寶寶的長頸鹿、因為天氣冷擠成一團取暖的非洲河馬……也都是大小朋友關心的焦點。多久沒去動物園了?記得找個時間,和動物朋友們say hello吧!

 

杏花滿園春色關不住

春天是什麼顏色?沿著指南路進入貓空老泉街45巷的杏花林農場,成千上萬株崢嶸冶艷的美麗杏花正盛開,昭告粉紅色的春天已然來臨。

農場面積廣達二甲多,數量多達3,000多株,號稱是北臺灣面積最大的杏花林。杏花先開花再長葉,花有粉紅、白、桃紅等顏色,果實形圓色黃,種子就是我們常吃的「杏仁」。此花原產於中國,由於緯度和氣候風土的關係,素來有「南梅北杏」的說法,也就是在中國南方並不容易見到杏花生長,因此這片原本是退休茶農種來怡情養性的杏花園,卻一到花期總能吸引大批觀光人潮,成為貓空蒼綠茶園中獨樹一格的豔色美景。

今年立春時序較遲,杏花季也較晚登場,一直到三、四月才大開,花海順著山丘坡度蔓延密佈,飄舞如雪,沿著原石步道隨意走走,花香沁人心脾;農場附設有茶館,在此品茶賞花看風景,更別有一番悠閒雅趣。不過農場附近山路狹窄,又沒有停車場,一到花季總是交通打結,自行開車的遊客最好將車停在遠一點的路旁,再步行前往,以免塞車壞了遊興。

 

到貓空找「茶」去

木柵觀光茶園成立於民國69年,泛指指南里一帶、俗稱「貓空」的茶山,海拔約300公尺,以鐵觀音和包種茶為主力茶種,栽種面積約100公頃,年產6萬公斤,為全臺正宗鐵觀音產地之一,也是臺北市第一個設立的觀光農園。從清明到立夏為春茶採收期,今年春天氣候反常酷寒,中南部高山春茶受損嚴重,讓人不由對北臺灣的春茶寄望更深切;這時到貓空山區,只見茶農和遊客往來茶園、茶館之間,人氣超旺。

全區以一條環山道路貫穿,自行開車或搭乘公車上山,或從指南宮後山、政大附近的產業道路健行登山,都十分方便,翠綠茶園沿著迆邐起伏的丘陵分佈,茶香不絕。道路兩旁近百家各式風格的茶藝館,在此暫歇一會兒,品品茶、歇歇腿,四面環山的青翠茶園和臺北市全景盡收眼底,感覺分外神清氣爽;夜裡燈火燃亮了,山下夜色宛如碎鑽般熠熠燦亮,美極了!在此盤桓片刻,山嵐縹緲,茶香甘美,直叫人捨不得回家……

週三, 04 September 2013 08:00

芳寧公園

荒地變綠洲

 

文=陳慧瑩  攝影=王能佑

4年前,這裡被棄置的貨櫃車、工程車所淹沒,荒煙蔓草,行人只能在黑暗的夾縫中與垃圾爭道,非有必要,沒人願意在此出入,然而,它卻又位居交通的三角要塞,成群凌亂、缺乏照顧的樹木擋住來車視線,以致大小車禍頻傳,這個場景,被一群「不怕跌入山谷,只為幫社區找山蘇」的志工改變,譜出一段綠色奇蹟……

雞婆派看不慣 垃圾堆變後花園

走進萬寧街與軍功路交接處的「芳寧公園」,裡面種滿了植栽,有土生土長的枹柚樹、球狀的金露花,迷你的筆筒樹、山蘇,腳底下踩著透水性極佳的鋪面,隱約可以感受到土壤快樂的心跳聲,造型簡約的路燈因為靠著太陽能發電而生生不息;公園週邊的花兒盛開著迎接春天,櫻花凋謝了,卻也出現粉嫩新枝。偶爾,會看到松鼠在樹林間出沒,也會目睹不到3公分大的小青蛙騰空跳躍。

4年前,它是一處名實不符的「文山47號公園」,因為雜草長得比人高,擋住人車視線而交通事故頻傳;放眼望去盡是廢棄的石堆、貨櫃車、工程車,儼然是片垃圾場,行人只能弓著身體穿梭其間。如今,它宛如社區的後花園,而且,在去年成為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所選定的「全國植樹綠美化模範社區」。

林美蘭,一位78年前移居此地的新住民,早就「看不慣」這塊被荒置多年的枯萎林地,2001年成立「芳寧杜區發展協會」,試圖改變歷史。他們的第一步是向市政府認養這座人人聞之色變的「三角錐」,開始變臉計畫。當時市府已開始有系列地鼓勵地方進行社區改造,文山社區規畫師楊致祥於次年向都市發展局提細部設計,並向內政部申請到10萬元經費,展開「除污行動」,以十多輛大卡車清走累積多年的雜草、垃圾及廢棄車輛。

颱風天大淹水 爛泥巴變營養劑

當大家開始改造公園,正愁沒有土壤來源時,那年因為一場颱風造成萬芳抽水站淹水,剷出33卡車的爛泥巴,結果變成公園邁向新生之路的最佳營養劑,於是,大家開始以最經濟的方式找植栽、植草皮,使得近300坪的公園開始有了一絲新綠。不過附近並無水源可澆花、澆樹,林美蘭就動員協會會員,從幾百公尺的住家或騎摩托車、或挑水、或開著發財車,一趟又一趟地,為節省人力,甚至把長長的水管接她家中,平均每2個月得花上一、二千元的水費,直至l年後申請到補助,裝了相關設施,才告別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

終於,在2004年尾,芳寧社區趕走一座「公園垃圾場」,而誕生了一處美麗的後花園。林美蘭說,當地擁有豐富的自然綠地,但過去住戶只能用眼睛看而無法親近及使用,集合志工力量催生出來的「芳寧公園」,除了有可親近的綠意外,公園裡的活動廣場,成為居民跳舞、練氣功、辦跳蚤市場的好所在。

厝邊菜好鄰居 復育百年枹柚樹

打開萬芳地區的歷史事件簿,當地位處山坡地,原名袍仔坑,原因是老社區開發前曾種滿枹柚樹,多年前,市府為了在袍仔腳坑山丘頂興建國宅,剷平山崙線,使得枹柚樹從此在杜區消失。規畫師楊致祥說,以前長生此地的枹柚樹可以產出像籃球般大的枹柚,據當地耆老回憶,枹柚果實甜美,小朋友一個人還抱不動。

想到曾經有滿坑滿谷的枹柚樹陪著世代居民走過,發展協會決定重返現場,尋找消失的枹柚蹤影,同時進行復育。他們輾轉得知李姓居民位於萬芳路老宅的後山仍有一株原生種枹柚樹後,雀躍不已,目睹時,老樹雖死,卻留下有2個人高的「老樹之子」,協會向李家人表明認養意願,定期為它進行蟲蛀治療,並為復育做準備,在嫁接育苗到芳寧公園入口週邊後,果然長出芽苞,証明它是適合居住此地的原生種。如今,成長中的枹柚樹成了芳寧公園的最佳櫥窗,居民興奮地等待枹柚族群的重生。

走在萬寧街上,兩旁的行道樹腳下,造型或方或圓的樹穴暗藏「玄機」,160格行道樹穴種植了數十種「厝邊菜」,如迷迭香、鼠尾草、薄荷、地瓜葉、百香果、番茄、茄子、紫蘇、山芹菜、紅辣椒,有興趣者,隨時可以帶著走,既實用又美觀。就是這樣的創意,讓芳寧杜區成為全國性的模範社區。

與公園搏感情 工程全部DlY

芳寧公園的改造,除了表面的除舊布新外,自主參與式的「雇工購料」模式,也值得效法。楊致祥說,過去公園施工的傳統作法是,與包商談妥按圖施工即可,沒有改變空間,也沒有後續的維護保障。他們希望營造一個「社區人與公園的感情鎖鍊」,舉凡看得見的設施,從創意、採購、殺價到包工全靠社區人DlY,雖然參與者未必專業、工程未必節省成本,卻嗅出社區的整體創意與意識,而且,保証可以售後服務「一輩子」,因為永遠有熱心人士獻策,讓建設愈變愈好。例如,曾經某工程設計完畢,有媽媽從景觀與實用角度看覺得不好而不惜大挪移,使得公園景觀永遠保持變化的彈性。

經典例子是公園對面的擋土牆,它原是灰濛濛的一片,毫不起眼,且因為潮濕經常長滿雜草,協會因此請教專家,決議用回收再利用的各色環保玻璃珠美化,再以防水素材黏貼於防水板上。一個晨曦的日子,小朋友拿著玻璃珠拼貼出活潑鮮豔、如花朵般的圖案,大人則爬著樓梯,將防水板釘於牆面,醜陋的擋土牆竟成為最搶眼的畫面。芳寧公園裡的石柱也是經過居民的「實驗精神」,在作廢與重做的循環中,找出最美的景觀。

與松鼠做朋友 準備闢生態廊道

芳寧公園的重生故事,發展協會會員的投入是不能被遺忘的角色。他們一早5點要花3小時為公園與行道樹澆水,為了節省經費,曾跑到石碇山谷挖 200棵山蘇回來接種,有人不慎滑落山谷,林美蘭笑稱,他們是「工傷協會」,因為往往一趟工作之後,會員不是手痛就是腳痛。

由於這個社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綠意,有時會看到25公分的大蜥蜴從樹叢呼嘯而過,也曾看到白鷺鸞休憩的鏡頭,想到外國人與松鼠的友善畫面,林美蘭曾擺了一盤白瓜子請松鼠享用,奈何不被領情,她說,將商請社區人想辦法,種植松鼠最愛吃的果實,與牠拉近距離、做朋友。

在天然綠意點綴下,芳寧公園也朝生態休憩空間發展。下一步,認養公園的社區發展協會準備以最原味的方式為公園開一條「生態廊道」,讓居民踩著天然的土壤輕囉咖啡,與動植物共舞。

文◎曾美慧

 

清時興福庄對外聯絡道路,日據時發現庄內山區有豐富的煤礦,乃拓築一馬蹄形彎曲道路,並鋪運煤台車軌道,貫通興福庄。民國三十九年一度命名為自強路,民國五十三年道路拓寬更名為興隆路。

◎段數:四段 ◎分段點:景興路、辛亥路、再興中小學 ◎全長:四、四九八公尺

文山區與字頭的里名有十里,皆是昔日興福庄聚落的範圍,漢人開墾之前為霧裡薛社原住民漁獵場所。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0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裡已有興福庄記載,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福建泉州安溪縣許氏堂兄弟與鄉親共分十五股合力開墾興福庄荒地,嘉慶之後人們慣稱「十五份庄」,日據時稱「十五份保」,光復後又改名興福村。民國三十九年景美設鎮,十五份保分興福、興德兩里,隨著外來移民人口不斷增加,今擴編為十里。

民國三十三年,許茂仁出生於十五份的下厝許,祖先最早在耙形(興隆市場後面)落腳拓墾,子孫代代繁衍後分出頂厝許(景華街二一六巷內)和下厝許(興隆路二段二十二巷)。孩提時站在祖厝往外望,無垠水田綿延,一眼就能看見萬新鐵路上奔馳的火車。當時興隆路一段尚未打通(民國五十三年闢路),一、二段交會處昔日有小溪,溪上有小橋,舊名「橋頭」,橋頭路從萬隆變電所直抵羅斯福路上。

早年興福庄四周圍繞一座座山崙,許茂仁的父親指著遠處的山頭告訴他,今興隆國小後面的山貌似「虎形」、興隆公園附近的山崗則像「獅形」,許家祖厝後的那座山坡像耕田的耙……一覽無遺的地景,視線暢通無阻。他們習慣稱萬新鐵路十五份站(民國四十四年改萬隆站)一帶為「十五份口」,許家厝附近為「十五份」,虎形山腳下興德市場一帶為「十五份內」,以高姓居多。民國三十八年,大批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民進入文山,不少江西人隨部隊落腳於興福庄,買下興隆路二段農地設立小小祠堂,今改建為堂皇的「江西會館」。

「童年的興隆路二段僅有六至十米寬的馬路,路旁舖有運煤的台車軌道。」許茂仁指出,文山五大煤礦之一的永豐煤礦礦坑口位址在興安宮,興安宮至仙岩公園附近為儲煤場,今仙岩路原台車軌道支線,延伸到景華街口與興隆路交會,轉至萬隆車站,再經由火車運輸各地。當年台車軌道平日除了忙碌運輸煤礦之外,也是鄉鎮便利的替代交通工具,每逢清明節,運煤台車拆下四片車板改裝成「輕便車」,運載到興隆路山區掃墓的大批人潮。

民國四十五年,許家農田上興築私立靜心中小學校舍,民國五十九年,許茂仁遷入二段最早的四層樓仔厝,興隆路的農田日漸被住宅取代,連山坡也矗立公寓樓房,在民生需求日增下,剷平筊白筍田,設立興隆市場。隨著學童日益增多,民國四十三年,景美國小興德分校成立(五十一年獨立為興德國小),五年後,在今興隆路一段設立景美國小隆盛分校(武功國小前身),民國六十四年又設立興隆國小,興德和興隆兩校緊緊相鄰。

過辛亥路口,昔日的十五份內多為茅草矮屋,在興德路口中央有一瓦房,古地名叫做「中瓦厝」。民國五十四年,中國技術學院創校(原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八十九學年改制),兩年後,台灣警察專科學校(民國三十四年於廣州街創校)也遷入興隆路三段,改變了中瓦厝的景觀。警察學校後方山坡地曾飄散茶香,十五份茶一度馳名,但產量不多。評茂仁也曾在祖厝附近山邊種茶,不過都只能自足而已。除了少數的茶園,文山豐富的煤礦就蘊藏在三段的山區,著名的有中山煤礦、朝發煤礦(萬芳醫院附近,曾二度改名萬隆、文山煤礦)、警察學校後方的德豐煤礦,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後方的長興煤礦 (後改名新益煤礦)等。日據時期萬芳一帶的礦區榮景非常,直到民國四、五0年代文山礦業依然風光。

民國五十三年,廢棄的台車軌道終於拆除,開始拓築鋪路。民國八十六年,從警察學校大門彎延至萬芳路的捷運木柵線,象徵新時代的來臨。景華社區、萬芳醫院、捷運站、密集的校區(中國技術學院、萬芳高中、興華國小、警察學校等)皆群聚在興隆路三段,這一帶成為興隆路上人氣最興旺、街市最昌隆的路段。                                                 

日人為了開闢興隆路,將三段、四段相連的山丘一分為二,交會點的私立再興中小學是興隆路上第一所學校,於民國四十二年創立,此處也是昔日景美鎮與木柵鄉的交界。今日安康社區和木柵公園一帶,原是地勢高凸的山丘,農家牧牛之地,土地名叫做「牛埔」,經過木柵路至忠順街路面高低起伏特別明顯。

時代巨輪輾轉而過興隆路,山崙化為平地,鄉村化為城市,街上再也看不到全身黑污污的礦工,只有不時跳入眼簾的樹林無聲見證興隆路的千變萬化。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03

試院路─寧靜住宅 紅花綠葉掩映

文◎曾美慧

 

昔日有一山澗上引馬明潭潭水,在此地出口,故舊名溝子口。民國四十年,設立考試院,道路乃命名為試院路。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五七八公尺

試路南起木柵路一段,隔考試院分成單號與雙號兩路,此一奇特景況,或可上溯昔日地理變遷。考試院大門口原有兩埤塘相連,狀似一條褲子,土地名為「褲腳埤」,買到民國七十一年木柵路拓寬,考試院拓建,才將埤池填平。考試院一帶舊名溝子口,臨近景美溪,土地肥沃適合耕種,早在乾隆年間,就留下泉州人開墾的紀錄。但溝仔口發展較木柵各地遲緩,除了日據時代部分機關、宿舍遷入木柵之外,要等到民國四十年全國最高考選機關考試院,在溝子口現址設立(遷台初期一度暫借大龍峒孔廟),才漸蛻去鄉野面貌。

試院路雙號路頭的永建國小建於民國四十一年,原為考試院附屬小學,斜對面是考選部大樓(民國八十三年完工)。沿路是寧靜住宅區,東側有數條坡道,有的緩平、有的陡峭,通往山坡上的別墅社區,綠樹紅花掩映其間,爬上路底最峻的坡道,住宅區中藏有一座真脩寺(民國四十九年創立,七十年重新整建),偶有孩童的嘻笑聲打破寧靜。西側世新大學傳播大廈、籃球場、活動中心、舍我大樓等校舍橫瓦於試院路上。民國四十五年,成舍我先生創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創校當年溝子口一片荒地雜草,學生僅六十三人,民國四十九年改制為專科學校,八十年改制為新聞傳播學院,八十六年升格為大學,遼闊校園魏魏聳立於山坡,不可同日而語。

試院路單號入口殘留幾處日式平房宿舍,經過世新大學停車場,銓敘部即在眼前。有趣的是停車場前寬敞的巷道劃歸於木柵路,試院路的門牌要沿著銓敘部大門旁的消防通道才找得到。這兒多是一至三樓的舊房舍,彷彿走入民國四、五0年代樸實封閉的眷村,時空錯置,與雙號氣派的別墅住宅形成強烈對比,大異其趣。

淡淡三月天拜訪試院路,濡濕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單號道和雙號道兩樣風情,同樣有大隱於市的幽靜,唯一的人聲來自世新大學籃球場上打球的學生,為寧靜的街路注入活潑生氣。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02

新光路─動物園區 親子共遊

文◎曾美慧

 

本路闢建於清治時期,原為繞山道路,沿景美溪東邊而行,東至猴山岳魚衡子止,與深坑為鄰。

◎段數:二段 ◎分段點:秀明路 ◎全長:一、七八0公尺

新光路自道南橋起,依傍在景美溪東側,一路迤邐至深坑,往昔墾民、商旅的足跡絡繹於途。自乾隆十年間,鄭、謝等氏族先後渡過景美溪,開墾今日政大一帶,新光路一段昔日是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古稱「崁頂」,墾民引大坑溪(指南溪)灌溉指南路與新光路一帶的水田。

民國四十一年,謝啟峰出生於萬壽路四十巷祖厝,小學一年級搬至新光路頭,當時新光路一段除了政大宿舍(南苑、新苑)之外,新家是路上最早的民房,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水田。童年的新光路只是一條石頭小路,新光路與秀明路轉角口,人們習慣稱「頂圳」,家門口正對面的指南路一帶稱「下圳」,直到國中時代,恬靜的鄉村田舍仍末退出街景。民國五十七年劃入台北市後,新光路一段水田上開始興屋築樓,民國六十八年動物園遷至新光路二段,周邊道路進行拓寬工程,巷道裡的住宅才簇擁起來。

新光路自清代開始即是頭廷魁、魚衡子聚落的對外聯絡道路。乾隆年間,安溪高氏族人來到今木柵動物園一帶開拓,早年稱此地景美溪段為「頭前溪」,又名「頭重溪」,日人轉音為「頭廷魁」。當年水路運輸獨領風騷,又位居木柵往深坑陸運要道,自然形成商業中心,高氏曾在此建立顯赫家世。然而,隨著景美溪泥沙淤積,頭廷魁的繁華也落盡。

自民國六十二年起,政府為了規畫木柵動物園,徵收頭廷魁土地,原本聚集在今捷運、動物園門口和園外Zoo Mall商圈的頭廷村全部散光。由於徵收土地範圍過大,徵收費用遲至六十七年才發放,時逢國內物價飛漲,徵收補償費用大幅縮減,引發不滿,全村前往總統府前抗爭。為補償地主損失,動物園外興設商店讓地主優先承租作生意,但因離動物園區有段距離,後繼無力,連帶影響自秀明路二段口至動物園兩側的住宅商店。原本看好動物園會帶來商機,拆除古厝沿路兩排興建公寓店舖,房價租金一度居高不下,日後發現動物園人潮並無外擴效應,對地方繁榮幫助不大。

二十多年前,景美河堤生產的綠竹筍相當出名,萬壽橋下整片青翠竹林和菜園綿延至二段尾的猴山坑。當年景美溪河畔徵收為行水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剷平農人的心血,令謝啟峰心痛不已。新光路農村景象目前僅剩新光路二段七十四巷清龍宮山區,和二十三巷北二高深坑交流道附近一、二十戶人家。二十三巷巷口文和橋一帶,有一因景美溪而興的魚衡子聚落,據說乾隆年間,泉州人來到此地拓墾,築水壩捕魚,此一捕魚法就叫做「魚衡子」。小時候謝啟峰曾和舅舅一起到猴山坑向筍農收購綠竹筍,再轉載去木柵市場叫賣,民國五0年代的魚衡子,石子路兩側盡是竹林和菜圃,左鄰右舍彼此熟識,農村人情味濃。

昔日良田不再,新光路除了前頭感染指南路二段熱鬧的街市氣息之外,民國八十五年通車的捷運木柵線動物園站並未將人潮帶入街衢,寬廣馬路中央成為停車場,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園外新商圈開幕,冀盼能恢復昔日頭廷魁門庭若市的景象。不過,除了動物園假日遊客蔓延開來之外,長長的新光路,平日依舊扮演著昔日聯絡道路的角色。

週四, 26 September 2013 11:02

景美街─熱鬧商圈 匯集人氣

文◎曾美慧

 

清時稱梘尾,日人轉音為「景尾」,民國三十九年,景尾設鎮,地方士紳認為此地名不雅,乃改名為「景美」,意思為風景秀麗的地方,梘尾街也順勢更名。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八九九公尺

大約三百年前,康熙末年,泉州安溪人高、林、張三姓自台北平原南下開拓,溯新店溪來到霧裡薛溪(景美溪)交會處的溪仔口(今景福街一帶)落腳。溪仔口港闊水深,成為拳山一帶客、貨運輸出入港口,大陸貨船可由淡水河、新店溪直駛溪仔口。今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一帶,清代已是十分繁榮的街市。早年水運發達,上游的「梘尾」在嘉慶初年設有渡船頭,梘尾街也趁航運之便漸聚人煙,道光年間已成街肆。

「梘尾」地名其來有自,「梘」是古時一種ㄩ形灌溉用水槽,乾隆年間,郭錫瑠開鑿瑠公圳,自新店青潭搭建木梘運水灌溉台北盆地,新店大坪林寶斗厝一帶稱「梘頭」。景美這端則稱「梘尾」。景美街,舊稱「梘尾」。蜿蜒的街道是當年瑠公水圳流澗的舊痕。據說今景美街尾,昔日渡船處設有梘寮。本街一八一、一八三號)維修被行人踩壞的梘板。景美有兩大水圳,瑠公圳開鑿之前,雍正初年先民曾築霧裡薛圳,引景美溪灌溉墾地;兩圳道相鄰,昔稱瑠公圳為前圳,霧裡薛圳為後圳,今景後街即是霧裡薛圳圳道,水圳也經景尾街,再往溪仔口流至古亭、艋舺等地。

清末至日據初期,景美水運依然暢通,不過溪仔口因淤淺而走向沒落,來往船隻改停泊上游的梘腳潭(今景美街底溪邊)的渡船頭。景美街規模益發擴大,儼然已是文山地區貨物集散中心。景美公有市場創於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在景美頂街與下街交界處,草創期僅佔地二十坪的四角亭簡陋建築,以豬肉攤聞名。當時公有市場以南至溪邊最熱鬧。昔稱「頂街」,染布坊、茶行、雜貨店、碾米廠、中藥行等商店雲集;市場以北的下街則是外地趕集的攤販聚集處,集應廟以北仍是仟陌縱橫的農田。

大約一百年前,恒茂藥行從木柵遷入頂街定居,和對面的恆德藥行,同時為當時街上唯一兩家中藥行。民國二十五年出生於頂街的張水柳,是恒茂藥行第五代傳人,對於景美溪舟揖往來的畫面,都是來自父執輩的記憶,自他懂事以後,景美水路已由陸路交通取代。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景美街廢為空溝,蚊蟲滋生,有礙市容觀瞻,於是官民共同出資填溝築路,並鑿通木柵路一段;翌年,景美溪上的木梘拆除,改建水泥橋(瑠公橋),是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橋,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萬新鐵路運煤、載客的火車在街西的羅斯福路六段轟隆而過;鐵路、公路運輸興起,帶動木柵、新店的繁榮,商販可直接到新店。木柵採購、做買賣,景美街失去貨物轉運中心的地位,商機開始由盛轉衰,街市一度蕭條。

民國四十九年,張水柳成家後搬至下街立業,夫妻倆租相鄰的土埆厝做生意,妻子作洋裁,他經營中藥行,當時下街店舖仍然不多,唯公有市場豬肉攤一帶人氣較旺,入夜後十分冷寂。張水柳回憶,景美街直至民國四、五0年代,仍是成排成列的土埆厝,頂街最前頭眺望景美溪的「許興泉」洋樓為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年)富商許能才興建,是當時景美、木柵最華麗的洋式建築,可惜因木柵路一段拓寬,洋樓現成半壁廢墟,晚景淒涼。

民國六0年以前,位於下街的集應廟伸出的燕尾,依舊是景美街最美的天際線。集應廟是開發景美的泉州安溪人高、張、林三姓所供奉的廟宇,奉祀泉州安溪人的保護神:保儀大夫張巡和保儀尊王許遠。三姓分立後,咸豐十年(一八六0年)高姓族人先在梘尾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同治六年(一八七六年)遷至現址,民國七十四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正重新整修中。集應廟廟埕與緊臨的進興宮周邊(昭和九年興建)直到民國六、七0年代熱哄哄的廟口氣氛,才逐漸蔓延開來,而這得歸功於景美湧進一波中南部北上打拼的移民潮,旋即民國六十二年景美街夜市開張,帶動地方繁榮,低矮平房陸續改建為二、三樓的商店。

今日景美街的天空幾乎淹沒在雜亂參差的雨棚中,刻意從細縫中仰望,發現景美街仍保持六、七0年代的街屋樣貌,相較於周邊道路竄起的新穎大樓,彎彎曲曲的景美老街愈顯狹窄,近年打通的東西向防火巷道不僅比舊衝寬敞,也切斷了舊街的連續性。說起景美夜市,自民國七十九年即擔任景行里里長的張水柳充滿感慨,民國七十六年時,景美街原本是台北市四大觀光夜市計畫中的南區代表(東區饒河街、西區華西街、北區士林夜市、南區景美街),但因諸多人為因素無法配合而錯失良機。張水柳一直不曾放棄設立景美觀光夜市的心願,然因老社區街路拓寬不易、無足夠的停車空間等問題,光是統一改善雨棚,房東與商家便無法達成共識,多頭馬車的現狀頗令他有力不從心之慨。

即便如此,景美街從早到晚此起彼落的叫賣聲不絕於耳,上午是販賣魚肉蔬果的傳統市集,黃昏過後,著名的景美夜市登場,人群接踵摩肩,老街擠得水洩不通,並與街東新興的景中街商圈連成一氣。傳統市集與現代大賣場相互輝映,擴展成景美商圈,是今日文山最熱鬧的商業區。

第 36 頁,共 10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