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萬盛庒的舊地名 ●頂公館:位於萬福國小與羅斯福路五段之間的公館街,為景美較早開發的地區,早期居民已姓許居多,目前仍存有一條紅磚老屋的小巷。在公館街上有「頂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已與兩棟公寓緊緊相鄰。 ●半路店:位於汀州路四段23巷師大分部左前方附近,位居頂公館(公館街)與下公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的半路上,因路旁有兩三家店舖而取名為「半路店」,以前是萬新鐵路的舊路。在此地建有「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 ●番婆厝:位於羅斯福路五段211巷萬隆集應廟一帶,因開墾之初,有一原住民老婆婆在此地居住,遂以「番婆厝」為地名。又十五分庒盛產鳳梨,小販經「七十二階」將鳳梨挑至萬盛庄番婆厝、三塊厝一帶販賣,故此地附近的市集稱為「鳳梨店仔」。 ●溪洲仔:新店溪中兩塊沙洲,其中下溪洲有部分與景美相連,有一分支溪流將之隔成半島狀,後因近河床的溪水乾凅,遂成為新生地(在今師大分部一帶),取名為「溪洲仔」。 ●當門頭:位於萬盛街與羅斯福路五段交口一帶,因瑠公圳在此設第二水閘,以調節水量,閩南語稱水閘為「當門(斗門)」,故稱此地為「當門頭」。 ●挖仔內:在今萬盛街一帶,老住戶大都是林口庒(公館、水源地一帶)移入開墾的周氏家族,日治時期此地設有「挖仔內保」(保等同現今的里)。萬盛街為原來瑠公圳的舊圳路,在挖仔內設有小木枧橫跨溪流,將水送往公館。因此地處於瑠公圳轉彎前的內側,故名(閩南語發音為彎仔內)。 ●王五常:在今志清國小附近,清朝時有一王姓人家開墾致富,育有五子,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為五房的代稱,鄉民遂以「王五常」稱呼此地。 ●溪仔口:在今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一帶,因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交口,故稱「溪仔口」。乾隆初年,高張林三姓由此渡口登岸開墾,為景美較早開發繁榮的地方。後因河道淤積,渡口改由景美街口的「枧腳潭」上岸,溪仔口就逐漸沒落。 ●頂街、下街:景美街舊稱「景尾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1909年(明治42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遂將景尾街圳路填平。1919年(大正8年)於景尾街設景尾公有市場,位於舊市場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稱「頂街」,為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而豬肉攤以北稱「下街」。後因河道廢弛,萬新鐵路及公路相繼開通,下街逐漸聚集人口,形成今日下街比頂街熱鬧的景況。 ●石門:為於景興路與木柵路交口一帶,原為景美山的崙背,因開設霧裡薛圳,自鯉魚山引霧裡薛溪(景美溪舊名)灌溉台北西區一帶農田,圳路於此鑿石通水,故稱此地為「石門」。 ●圳後:在今景後街一帶,因為於霧裡薛圳的後方,故稱。昔日稱瑠公圳為「前圳」,霧裡薛圳為「後圳」。景後街原為霧裡薛圳舊圳路,1907年日本政府將霧裡薛圳納入瑠公圳公共埤圳組合系統而廢圳。 ●三塊厝:在今景隆街變電所一帶,昔日福建安溪縣積德鄉人林新起與周、陳兩姓至此開墾並築屋而居,故名。 ●竹圍仔內:在景美國小南側,靠近景美溪的地方,因河邊種植竹子當圍籬,故名。為景美集應廟於1860年(清咸豐十年)時最早建廟的廟址所在,現為規劃完善的河濱公園。  …
      根據湯熙勇先生所著《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之內容,有關景美地區從萬盛庄及興福庄以來所衍生之各里名稱之沿革如下表所示。大體而言,以現在行政區域劃分,舊地名「萬盛庄」涵蓋以「景」字開頭的六個里及以「萬」字開頭的六個里為範圍;「興福庄」涵蓋以「興」字開頭的十個里為範圍。                        …
一、第一代橫跨枧尾溪的木梘水橋                      郭錫瑠於1760年(乾隆25年)開通青潭石硿隧道,瑠公圳主體工程初步完工,1761年建造ㄩ型橋面的木梘橋,將水源引渡物裡薛溪(今景美溪) ; 其子郭元芬於1767年(乾隆32年)改採V型菜刀木梘,防止行人通行,以47根木摏架設在溪床為支柱,由新店今中興路接梘尾頂街(今景美街),木梘一直使用至1909年,直到瑠公圳改道建造瑠公橋為止,為一單純輸水功能的水利設施。 二、第二代橫跨景尾溪的瑠公橋                      瑠公橋完工於1908年(明治41年) ,拆於1963年,一共使用55年,為全台灣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由新店快樂旅社旁接景文街,橋面供人車通行,橋下有涵洞輸送水源,用以灌溉大台北農田,為紀念郭錫瑠開鑿瑠公圳的豐功偉績取名「瑠公橋」,為一交通與水利雙用途的橋樑。  三、第三代橫跨景美溪的景美橋       景美舊橋於1963年完工通車,預計2009年四月底拆除,一共使用45年,全長80公尺,橋面淨寬7.4公尺,在橋身兩旁加設人行步道,為一傳統的鋼筋水泥橋,由新店順安街接景美景文街,當時瑠公圳改採虹吸式水管送水,景美橋為一單純的交通橋樑。    四、第四代橫跨景美溪的景美橋    …
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瑠公橋            輸送灌溉用水的木梘須經常維修,且景尾溪(今景美溪)兩岸之間也有人車通行需求的急迫性,於是在日治時期的1909年(明治42年) ,建造一座橫跨景尾溪的橋樑,這座橋樑從新店快樂旅社旁跨越景尾溪接景文街,橋樑下方是輸送灌溉用水的涵洞,橋面則供人車通行,是全台灣第一座以鋼筋水泥建造的水利工程,為紀念郭錫瑠開鑿瑠公圳的豐功偉績,新橋取名為「瑠公橋」,是第二代橫跨景美溪的橋樑。         日治時期之前,台灣灌溉用的水圳,皆屬於私人開發的私有產權,瑠公圳當時產權已由郭錫瑠後代轉售予板橋林本源(林家花園起造人)的先人林益川,日人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乃將私人水權集中管理,從新規劃為公共埤圳,瑠公圳原來以木梘輸水由今中興路至景美街,改成以官方建造之瑠公橋的涵洞輸送,並將圳道改由快樂旅社通至景文街,再於車前路左前方的上海水煎包店前方流入景美街的圳道。原來由景美溪至集應廟附近的瑠公圳廢棄舊圳道(今景美街),經常積水易滋生蚊蟲,基於公共衛生考量,乃將舊圳道填滿為馬路,並配合木柵路拓寬,而將此段公共工程的過程以碑文記載,矗立於瑠公橋旁,此碑文即為現在放置在景文街景美國小旁的「開道碑」。         由於瑠公橋的橋面離溪底太近,每當大雨來襲,河水暴漲,橫跨景美溪的瑠公橋成為洪水無法及時宣洩的障礙,以致經常氾濫成災。因此,國民政府於民國五十二年另建新橋(現今之景美舊橋)替代,並將瑠公橋予以拆除,第二代橫跨景美溪的橋樑於是功成身退。目前站在景美橋上,仍可在溪谷中清楚看見當時以鋼筋水泥建造的橋墩,另由景美橋旁景美街與景文街交口往內朝溪流方向,也可發現瑠公橋與路面相接的橋面。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目前正在使用的景美橋是第三代橫跨景美溪的橋樑,是1963年建造,並非日治時期建造的瑠公橋(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
        早在清乾隆五年(1740),郭錫瑠為灌溉台北市大安松山一帶農田,窮其一生精力及財力建設瑠公圳,其圳路自新店截取青潭溪的水源至霧裡薛溪(今景美溪)時,如何將水源跨過溪流是工程最艱難的部分之一。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開通青潭石硿隧道的完工初期,是採取以木板組成ㄩ型狀為水道,再以47根木樁架設在溪床作為支柱,引水跨越霧裡薛溪,稱此水橋為木梘,景美街附近因位處木梘的尾端,地名稱為「梘尾」,新店快樂旅社中興路附近稱為「梘頭」,當時因溪流之間並無橋樑,居民乃借道平底水橋往來兩岸,平底木梘經常損壞,無法正常輸送灌溉水源。郭公於是以水缸將底部打通再將之重疊相接,埋在溪床下以運送水源,但颱風期間洪水衝擊而嚴重損壞,郭公錫瑠因而抑鬱以終,於1765年辭世。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1767年(乾隆32年)仍恢復以木梘來送水,但改以Ⅴ字型狀結構的菜刀梘,以防行人通行,瑠公圳於是可以正常輸送水源。每當颱風大雨來襲,須有人隨時維修損毀的木梘,因此在景美街頭設有梘寮,以放置維修木梘之材料。清道光年間,溪子口之渡船口逐漸淤積,船隻乃改至木梘橋附近停泊,因而造就梘尾頂街(景美溪往內至豬肉攤一帶)的繁榮。船隻停留之處,位於木梘橋下,於是稱為梘腳潭。上圖即為當時的木梘,此橋為跨越景美溪的第一座橋,由今中興路橫跨至對岸的景美街,但為僅供送水之用的水橋,往來景美溪兩岸則以擺渡行之。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組織沿革(一)     年代 組織名稱 負責人名稱 1762 瑠公圳 圳主:郭錫瑠 1766…
    十四、山洪暴漲水利設施嚴重毀損 ●1914年(大正3)秋連日豪雨,山洪暴漲,新店溪水位突增,瑠公圳圳頭護岸堤偃與攔水壩均遭洪水沖毀,損失頗鉅 ●投入五萬五千元日幣,於1917年(大正6)十月修復 十五、收購私人產權加強管理 ●1914年(大正3)九月,以日幣二千八百元(二十年租金),將霧裡薛圳圳路設施、建地兩甲多全部收購 ●1917年(大正6)六月,以日幣五千五百元(二十年租金),向林熊徵(林本源後代)等七人收買瑠公圳圳路、工寮、及一切水利設施等產權 ●自此瑠公圳組合所有產權,均歸「瑠公圳組合」之組織所有 十六、「瑠公圳水利組合」時期 ●1921年(大正10)十二月,台灣總都府公佈「台灣水利組合令」四十二條,對台灣水利事業的管理達到最嚴謹的階段 ●水利組合設組合長、技術人員、及高級職員,均由日人擔任;另設評議委員會,為組合長的諮詢機構,並傳達政令;評議員由官派及民選組成,任期四年 ●1923年(大正12)依「台灣水利組合令」規定,將「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改為「瑠公圳水利組合」,組合長由台北州內務部地方課長兼任 此時新店的大坪林圳亦改組為「大坪林水利組合」 ●1930年(昭和5)十二月因業務繁重,組合長改由日人專任,台北廳指派小林章接任,出納業務亦由專人辦理,水利組合開始具備獨立自治團體的型態…
    (瑠公圳的石硿水道)   一、看天吃飯的灌溉 ●未興築水圳之前,以天然池沼改為埤池的水利設施,因儲水有限,天旱即有乾涸之慮 ●郭錫瑠於1736年(乾隆元年)由彰化舉家北上,定居中崙,從事興雅庄一帶荒原開墾(在松山五分埔、基隆路一段、南京東路五段) ●以信義計畫區山邊的柴頭埤為灌溉用水 二、尋找灌溉水源 ●基隆河床低,河水深宏,錫口(松山)為水路交通要塞,無法於河中築堤建壩灌溉農田 ●霧裡薛溪(景美溪)當時已興築霧裡薛圳 ●往南發現新店溪支流青潭溪河床甚高,水量充沛,適合灌溉水圳之水源 三、開鑿青潭溪石硿引水隧道  ●1740年(乾隆5)組「金順興」墾號,開始開鑿百餘公尺的石硿通水圳路,引水源入圳道 ●徒手鑿壁,以油燈照明,不時遭受山胞攻擊,傷亡慘重…
  瑠公圳大事記 年代 記事 1705(康熙44年) 創辦人郭錫瑠生於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 1736(乾隆元年) 郭錫瑠舉家由彰化遷居台北中崙興雅庄開墾荒地。 1740(乾隆5年) 青潭取水口圳頭開工,成立「金順興」。 1753(乾隆18年) 大坪林五庄蕭妙興等成立「金合興」,與郭錫瑠交換水權,接手青潭口工程,開鑿大坪林圳。 1760(乾隆25年) 青潭取水口石硿工程完工。 1762(乾隆27年)…
  景美的瑠公圳    清乾隆五年至二十五年(1740~1760),福建漳州南靖人郭錫瑠(1705~1765)變賣家產,歷經二十年的努力,成功導引新店青潭的水源灌溉大台北一千二百甲的農田,原名「金合川圳」,後人感念郭公開圳恩德,改稱「瑠公圳」。其子郭元芬將取水口由青潭改在碧潭,並將橫跨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原用來運送灌溉用水的「ㄩ形」大木梘,改成「V形」的菜刀梘,以防止行人通行破壞木梘,瑠公圳終能順利運作。    瑠公圳行經景美的圳路,原由新店中興路通過木梘,走景美街直行經武功國小旁接萬盛街至公館;日治時期,於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以水泥橋取代原來的輸水木梘,並將瑠公圳拉直,由景美街改走景文街,再於車前路前方接原來景美街的圳路直行至公館。民國五十七年,將景美的瑠公圳之圳路加蓋鋪路。
第 25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