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猴形立柱正面 地處猴形的辛亥國小 在辛亥隧道景美端出口附近,未開發前的山丘形狀看似猴子,因此早年稱此地為「猴形」(十五分庒另有虎形、獅形、耙形…等舊地名,請參閱十五分庄歷史中的文章)。在辛亥國小靠近辛亥路的圍牆內,有一座十二生肖的雕塑立柱(圖一正面,圖二反面),立柱上的十二生肖造型頗為活潑,而在立柱最頂端雕著一隻猴子,為什麼呢?因辛亥國小地處舊地名猴形的領域,為了要傳達過去的歷史意涵,特別在立柱頭雕上一隻猴子,表示猴形的意涵,學校用心的設計可以讓鄉土教學更加扎根。 圖二:猴形立柱反面 辛亥國小的校徽是一個長了翅膀的心(圖三),這個圖案跟辛亥有啥關係呢?其實這個校徽頗有創意,因為一個心長了翅膀就飛起來了,就是心很high的意思,「心high」就是「辛亥」了。進入校園前看見這個圖案,也要提醒自己要隨時保持很high的心情喔! 圖三:辛亥國小校徽
在景美溪口國小斜對面的景福街230巷與萬慶街交口方圓30公尺附近(圖一),可說是景美地區門牌號碼最混亂的區域,如果沒有更亂的舉證,也許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門牌最混亂的區域,還好範圍不大,前後左右走一走,就清楚知道大概的輪廓。 圖二:由羅斯福路進入萬慶街100公尺處一分為二 先由羅斯福路六段的萬慶街走進來約20公尺,在景文復健科診所前,道路就一分為二,但兩條道路都叫萬慶街(圖二)。靠右邊的萬慶街可以直接穿越景福街230巷,一直通到溪仔口的景美溪畔,這可是早期由溪仔口通往景美街的古早道路;後來因巷道狹窄,旁邊大樓興建時,前方與萬慶街相鄰的新路也稱為萬慶街,形成由景福街230巷進來就會經過兩次萬慶街,而由新的萬慶街抵達景福街230巷時,若要繼續走萬慶街,就得先走一段景福街230巷,再左轉接萬慶街,因此在新的萬慶街路牌就出現轉彎的有趣標示(圖三)。 圖三:必須轉彎的萬慶街路牌 由景福街230巷進來的左側單號邊剛開始是景福街230巷的門牌,經過萬慶街32巷後,就出現萬慶街38號、36號,接下來牆邊又有萬慶街37巷的指示牌,與萬慶街舊道是相同的道路,原來萬慶街37巷是在萬慶街口附近,37巷已被封閉了(圖四)。經過萬慶街舊道再往前走,門牌號碼又變成是景福街230巷15號,往前就幾步路就與萬慶街新道交叉,再往前門牌又變成是育英街73號71號。 圖四:萬慶街37巷已封閉,但仍有門牌號碼 由景福街230巷進來的右側雙號邊,剛開始是景福街230巷的門牌,經過萬慶街後,還延續景福街230巷12號、14號,再過不久在同樣是景福街230巷雙號邊的門牌,突然又變成萬慶街37巷3號,往前走不久又出現育英街35巷13號的門牌。 所以在景福街230巷與新舊萬慶街交口方圓30公尺,就同時出現景福街230巷、萬慶街、萬慶街37巷、育英街及育英街65巷的門牌號碼,真是世界奇觀。 …
由台北羅斯福路通往新店須經過橫跨景美溪的橋樑,這座橋梁的名稱到底是叫北新橋?還是鳴遠橋? 事實上連接台北羅斯福路六段到新店的橋樑,是由北新橋與鳴遠橋所共同組成。由羅斯福路六段景美國小旁,先由上坡的引道往上走(圖一),此時尚未出現橋樑名稱;在接近景美溪時,才出現橋墩,橋墩上鑲上「北新橋」的橋樑名稱(圖二),是民國54年10月竣工(圖三);再往前先經過一小段道路,就會看到另一座橋的橋墩,橋名是鳴遠橋,於民國85年元月所完成(圖四),由下方看就是橫跨在新店復興路上的陸橋。 圖一:台北市往北新橋引道 圖二:北新橋橋墩 圖三:北新橋54年10月竣工 圖四:鳴遠橋橋墩 所以從景美國小旁邊的引道上去後,先經過橫跨景美溪的北新橋,再經過一段道路接上橫跨新店復興路的陸橋鳴遠橋,再往下坡通往新店的北新路(圖五)。 有趣的是,雖然稱為北新路,起點是在捷運新店站(北新路一段),到了台北端已經是北新路三段,而北新路三段最後一門門牌號碼是246號(圖六),是在鳴遠橋橋前方,可以由復興路走樓梯上來橋上。所以連接台北羅斯福路六段到新店的橋樑,是由北新橋和鳴遠橋連結的複合橋樑,這種情況相當少見,有可能是世界唯一。 圖五:新店往鳴遠橋引道 圖六:北新路最後一處門牌 北新橋的前身,是在1921-1965年營運的鐵路新店線(由萬華到新店)之火車鐵橋(以鐵橋跨過景美溪),僅供火車行駛,為火車專用的橋樑,車輛及行人就走現在景美橋(之前的景美舊橋,及更早的瑠公橋)(圖七),1965年火車停駛後…
萬美滯洪池規劃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 台北市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文山區興昌里的萬美街二段旁上,此區域原為「辛亥國高中」預定地,經由四十年來政府與地主之間反覆的土地徵收和買回,以及土地變更的問題,現終於進入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並興建「滯洪池」。 這塊萬美街二段旁的土地約為一千多坪,先前是學校預定用地,但因為鄰近軍事基地具有重要機密,先前軍方表示不可能讓政府改建,使得興建「辛亥國高中」的計畫停擺數十年。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九十三年間評估,認為文山區「近年人口成長漸緩,國、高中足以因應就學需求,「辛亥國高中」不太可能再蓋,因此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接手此案,並與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合作規劃,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歷經部分人士反對、里長為里民到市議會協調,以及水利處在里上召開兩次說明會後,終於拍板定案。待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及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經市議會同意,即可著手興建「滯洪池」。 會有興建滯洪池的計畫,主要原因為是位於下游的興隆路長年逢颱風豪雨就積水成災,北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於民國93年11月,在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規劃沿線設置15個滯洪池,最後選定萬美街二段旁為台北市中游地區最適宜建造滯洪池的地方。 「萬美街滯洪池」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滯洪池,共分上下兩層,地面池容量為2000立方米 、地下池容量則高達9000立方米 。光用地取得就耗資4億元,加上1億8000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經費將高達6億元,預估可削減約55%尖峰流量。 …
文山區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邊面水,景美與木柵之間也有丘陵相隔。 早期的道路是沿著河邊興築,如目前的羅斯福路、景文街往新店(鐵道及公路)及木柵路往深坑,木柵路大多沿著景美溪,因而路徑蜿蜒。後來建築設備及技術發達,就把低矮度的丘陵剷除,使馬路相通,如興隆路原來只到三段再興學校前,後來把丘陵切除,變成興隆路四段通往木柵,因此興隆路三段與四段的分界不是在木柵路,而是往前約百公尺的再興學校。萬芳路也是將丘陵剷除,由興隆路與木柵路相通。 有些道路是直接越過山丘,如萬芳社區的萬美街,由萬芳路越過140高地連接辛亥路。如果丘陵太高、太陡無法剷除,也無法橫越,那就要挖築山洞貫穿丘陵,形成隧道。 文山區山多,因此隧道也很多,隧道數量和橋樑一樣,也是台北第一。 目前在文山區的隧道有(如上圖): (一)福爾摩莎高速公路(國道三號)木柵隧道:在木柵交流道與新店交流道之間。 (二)國道3號台北聯絡道(國道3甲)台北隧道:由木柵交流道通往辛亥路。 (三)信義快速道路文山隧道:由木柵路通往信義計畫區。 (四)莊敬隧道:由軍功路通往臥龍街(即將更名為和平東路四段) 。…
在北海岸東北角風景區,曾有舊台銅工廠排放的廢水,形成兩種色澤的「陰陽海」;而在景美與公館的分界區域,也有一座不同用途的「陰陽山」(姑且稱之)。一邊是林木蓊鬱的蟾蜍山,另一邊是福興公墓的芳蘭山,而兩區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以前景美「萬盛庄」與「興福庄(十五分庄)」的行政區域劃分線。在興福庄的區域,舊地名稱「七十二砌(階)」,此地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需經過七十二個台階而名。當時興福庄尚未規劃為公墓前,山上種植著鳳梨,農民挑著鳳梨經此捷徑到萬盛庄的市集販售,而萬盛庄的市集位於舊時十五分火車站(羅斯福路五段與景隆街交口)附近,此市集因而稱為「鳳梨店仔」(在番婆厝與三塊厝之間)。 對此地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福興路95巷(興福國中對面)沿著墳墓旁的山路至山腰的三合院前停車(舊地名為翁厝),再由公墓小徑往上步行至陵線,就可以很清楚的由所處環境為墓地,看到另一頭是景色幽靜的登山步道,沿著步道再往下,就可抵達萬盛街的花木批發市場。欲遠觀「陰陽山」者,可以由仙岩廟上方溪仔口山的陵線往北望,即可發現有趣的「陰陽」景觀(右邊為遍地墳墓、左側為花木扶梳場景)。
位於景美與木柵之間的萬芳社區,原地名稱為140高地,因標高140公尺的山坡地而名;地處辛亥路、興隆路、萬芳路、木柵路與軍功路之間。未開發前,山坡地上種植水稻、蔬菜、茶園、相思樹及竹林,有十幾戶磚造平房及一棟二層樓房,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山下有運煤的輕便車軌道,將對面山區的德豐煤礦所挖出的煤礦,運至萬新鐵路的萬隆站堆放。居民以務農維生,種植的茶葉是由一位潘姓農夫引入,因不知原茶種名稱,自稱此地生產的茶葉為「潘王茶」,居民以當地的相思樹製成的木炭來烘培茶葉,但「潘王茶」品質不如貓空鐵觀音,名氣不大,並未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當地居民、購物、販售農畜品等生活機能,皆仰賴木柵,一般步行往返約需一個半小時。當時山中居民的信仰中心是一座由石頭堆砌的小土地公廟,但卻於整地時被掩埋了,在原住戶期望下,於社區完工後,重新在萬芳七號公園內興建土地公廟,以維持傳統民間信仰。 1971年辛亥隧道開通,因平地取得不易,政府乃積極規劃此緩坡地為台北市第一個高地社區,作為山坡地開發的示範,並於1978年11月至1984年3月辦理土地徵收。1979年萬芳路開闢,連接興隆路與木柵路,經多年開發建設,140高地開發於焉完成,除了興建國宅外,並設立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為文山地區最晚開發但生活環境優雅的地區,因附近興隆山有「萬隆煤礦」及「芳川煤礦」,於是取名為「萬芳社區」,行政區域歸屬於木柵的博嘉里;1990年於木柵區與景美區合併為文山區時,單獨設為萬芳里,2002年再畫分為萬芳里及萬美里。 萬芳社區由辛亥路的萬美街二段與軍功路相通,萬美街一段、萬利街、萬和街與萬芳路相連,社區內的道路皆以「萬」字為開頭;自捷運木柵線完工設置萬芳社區站,對外交通更為便捷。2006年政府完成「140高地公園」的建設,於2.2公頃丘陵地的自然森林內,鋪設木質步道及簡易健身設施,提供台北市民一個與大自然接近的休憩場所,入口處位於萬寧街125號。
在景美地區沿著景美溪的河堤外,有三處長條型帶狀公園,分別是育英街萬慶街附近的景美公園、景慶公園,萬隆街底附近的萬和一、二、三號公園,以及萬福國小與汀州路四段間的萬年一、二、三號公園。一般公園都是近似方形,少有長條形的,所以景美這三處長條型的帶狀公園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從日治時期的1926年台灣地形圖上,景美溪流到鳴遠橋(橫跨景美溪台北往新店的橋樑)就一分為二。在溪仔口附近(萬慶街底一帶)由兩條分流中間夾著兩塊沙洲地,在溪仔口前的沙洲叫頂溪洲,在頂公館(今公館街)附近的沙洲稱下溪洲。先民由淡水河新店溪到景美開墾時,由兩塊沙洲間的景美溪上岸,就稱此地為溪仔口(因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入口而名)。後來因景美溪經常氾濫成災,因此興築堤防,以避免水災發生。堤防沿著河邊興建,在頂溪洲的分流處,將頂溪洲留在河堤內,右邊的分流則變成在河堤外,到下溪洲時堤防建在下溪洲的左側,把下溪洲(當時已有居民入住開墾)及其右邊的分流都留在河堤外,在堤防外的分流已無河水流入,逐漸乾涸後將河道填土植樹,而形成現在的長條型帶狀公園。 在未築堤防前,下溪洲已有居民入住,當時溪州街就是通往下溪洲的道路,此路因行經景美溪的分流,當時還要經過一座橋樑才會通達下溪洲。下溪洲的位置就是汀州路四段與堤防之間的陸地,包括台師大公館校區及眷村改建大樓的區域(由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與當今地圖比對及一目瞭然)。 當筆者在景美圖書館介紹景美地方文史,提到此段地型的改變時,有一位學農的朋友會後告訴版主,在這些帶狀公園中,她經常看到水黃皮(註)的植物,在她專業領域的知識中,水黃皮大多生長在河流旁邊,所以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在這些帶狀公園內有那麼多水黃皮,經版主說明後她才恍然大悟。這也進一步印證,這些堤防外的帶狀公園的確是曾經是景美溪下游的水域。 註 : 水黃皮也稱水流豆,因其生長在水邊,故以水字為開頭來命名。在四、五月開花,七、八月結果,扁平的果夾於夏天成熟後,常漂流在溪流上,故稱水流豆。其葉搓揉後會產生異味,故又稱臭腥仔。
張秋蜜 整理 ◆廟宇建造: 一、指南宮俗稱『仙公廟』,建於西元1890年,奉祀主神是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本名呂嚴,又名純陽子; 二、所有廟宇採宮殿式社計建造,殿宇羅列佈置狀況: 1、孚佑帝君大殿: 本殿以道教為主體,是指南宮祈福消災、廣化眾生的功德道場; 2、凌霄寶殿: 玉皇殿,也以道教為主體,其一至三層是中華道教學院,第四層是三清殿,五、六層是三官殿; 3、大雄寶殿: 佛祖殿,以佛教為中心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等,殿內存放一座巴博元帥贈送的泰國國寶(釋迦牟尼佛),該佛像是泰國藝術部參照印度科達時代之印度佛像形態,融合泰國藝術之精華,以九種金屬礦:金、銀、紅銅、黃銅、鐵、矽、錫、海底礦砂、礦石精工鑄成的『釋迦牟尼佛』; 4、大成殿: 孔廟,除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外,並分祀亞聖『孟子』和宗聖『曾子』; 是同時具有道、釋、儒三教同體特色的廟宇。 ◆設計寓意:…
第 15 頁,共 36 頁